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恒星到底可以有多大?人类从地球上去看天上的星云,觉得它们渺小并遥远。在这浪漫的背后,人类对于恒星的了解究竟又有多少呢?它们到底是从何而来,又会如何走向终结?
恒星点点
恒星的质量可不渺小,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
但是它的体积却能同时容纳130万个地球,而地球的质量又是太阳的1/33万。所以人类站在地球上去遥望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也就是太阳时,可不能再用渺小来形容它了。
但是你知道吗?太阳只是银河系中的一部分。科学家已经证实,在浩瀚的宇宙中,仅仅只是银河系中的恒星也都超过了2,000亿颗以上。
人类在晴朗的天气可以遥望夜空,觉得星辰闪烁在远方是非常浪漫的景象。但科学家却说,这些浪漫的背后蕴含着无穷的力量。
也正是因为在整个宇宙中,恒星分布广泛且数量庞大。它们的存在缔造了世间的繁华,其中也包括地球上的万物能够出现也和这些元素有关。
恒星的体积与质量都很庞大,很多人可能没办法理解。
我们就拿太阳做参照物,宇宙中目前被科学家所发现的体积庞大的恒星就包括海山二和大犬座vy,前者的体积远大于太阳的500万倍。
后者的体积更夸张,是太阳的80亿倍。这么一对比起来,你是否会感觉地球显得更加渺小?
宇宙中的恒星,它们并不是统一生产,自然会在体积和质量方面有所差异。这就像是同一个母亲,即便生出了双胞胎,但每个人之间都还有自己的个性。
而这些恒星的形成,其原因和方式都是一样的。
它们来自同一个母亲,被孕育的方式也都是由气体尘埃组成。所以才会有科学家说恒星是从星云中诞生的,等到它们生命终结时又会化成星云。
这听上去像是一个循环的过程,那么恒星究竟是如何从星云中诞生,又会如何走向终结呢?
恒星的演化机制分为三个大的阶段,这就相当于是人的童年、中年和老年三个阶段的意思一样。其演化机制分别为主序前,主序演化和主序后。
它们的主序前也就是恒星起源的阶段,国际上有很多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都提出了恒星的起源来自于星云,也就是所谓的星云学说。
星云学说
最早提出该理论的科学家有康德和拉普拉斯,在近代也有一位英国天文学家詹姆斯,它依据位力定理,进一步加强了星云学说的力度。
它们共同认为星云在星际物质高度集中的地方形成,会受到引力的作用出现一系列释放能量的现象。
这个阶段就包括超新星的爆发,它们自己也能释放出众多能量,等到这些星际物质被满足一定条件后,物质间的引力就会发生主导反应。
这时星际物质也会向内坍塌,接着就演变成了密度很大的星云。但是由于受到物理反应的作用,这些星云可不是静止的,它们会慢慢地运动,有时候也会分裂成若干的小团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