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针对全球范围内掀起的发展热潮,您觉得新能源的作用是不是被高估了?或者说新能源最终要扮演起电力供应的主导角色,还需要克服哪些问题呢?
韩咏麟:我并不认为存在高估的情况。过去由于新能源价格往往比传统能源高,需要依靠补贴,这成为过去一、二十年新能源发展的主要特征。但发展到目前阶段,新能源已经开始体现其经济性,成为了一个颇具颠覆性的行业。在后续发展方面,和传统化石能源相比,新能源的电力生产的不稳定性和波动性较高。因此,在逐步提升新能源的发电占比时,每个地区都要同时发展电网,才能把一些较为波动的电力运到其他待使用的地方。然而,一个较为现实的问题是,比如光伏发电,一般早上的光照最为充足,通常所有的光伏电站都是下午12点到2点发电最强,下午3到6点时间段的发电则较弱。所以,大幅度提升新能源发电占比的同时,也要配套打造电力系统的储能等。
实际上,清洁能源发展的后续是需要其他领域的配套发展,不然很难依靠光伏风电占比的提升就完全实现规模化的应用。这几个配套的环节包括电网、储能、氢能等。
《能说会道》栏目,是由21世纪经济报道推出的能源领域访谈栏目。该栏目将围绕能源领域的热点话题、创新举措等方面,对话企业高管、机构投资人、专家学者,共话在“碳中和”背景下能源行业的未来发展。栏目内容将在21财经APP、21能闻(21世纪经济报道旗下能源类矩阵号)等内部平台以及头条号等外部平台发布。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