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者的信息存储比信息猎人的更多样化,但信息猎人的信息存储在更少的主题上包含更大的深度。
图1:图论方法区分信息猎人和漫游者这两种好奇心风格
从网络科学的视角来看,将每个信息看成节点,将信息之间的相似性看成连边。那么两种好奇心模式会产生具有不同特征的网络,信息猎人的网络两点之间最短路径的平均值小,聚集系数高。漫游者则相反。
在相关研究中参与实验的149名被试,连续21天每天浏览维基百科界面15分钟,获得上述知识网络。研究者将参与者的信息寻求行为,根据页面之间的语义相似性表示为知识网络,更高的边权重表示由边连接的两个节点中包含的文本相似程度更高。
图2:受试者浏览的维基百科界面构成的知识网络
受试者在参与实验之前填写问卷,通过问卷,判定个人由于缺少特定信息驱动的好奇的程度,又被称为剥夺感驱动的好奇心(Deprivation curiosity)。该理论来自心理学界,指出人的好奇心是由于存在信息差。个体之间对信息差的敏感度不同,有的人会觉得遇到不懂的不查清楚不舒服,有的人则对存在的信息差视若无睹。结果指出,对信息剥夺越敏感的人,浏览信息的模式越接近信息猎人,其聚类系数更高,节点之间的平均路径长度更短。
图3. 不同的信息剥夺敏感程度和(a, b)平均聚集系数,及(c, d)代表性路径长度的散点图
心理学中对好奇心来源的解释,还包括追求感官刺激。研究通过对被试每天的日记进行文本分析,判定其追求感官刺激的多少,再将被试浏览维基百科的21天分为三个阶段,试听判断同一人在不同阶段好奇心呈现模式的差异。结果发现,在追求感官刺激时,个体的好奇心会趋向于“漫游者”型,见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