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4:个人在不同阶段根据追求感官刺激的程度,与 (b) 浏览形成的知识网络中平均节点权重,(c) 聚集系数,及 (d) 边的长度的散点图。
基于同一批数据,研究者之后试图通过分析知识网络生成过程中拓扑特征的变化,发现好奇心的产生机制。
该研究对好奇心的解释,其中之一就是信息差(information gap),即人们之所以好奇,是由于人类对世界的知识可以容忍有限数量的不确定性。暴露于少量以前未知的信息会使人们关注知识差距的存在,使不确定性水平超过一个可接受的阈值。这种增加的不确定性促使人们寻找信息来填补知识空白并解决未知问题。
而对该理论的验证来自图论中的拓扑空腔(topological cavity),拓扑空腔可以理解为两个未连接节点之间的间隙,当两个节点通过第三个节点连接时,该间隙被填充,使得位于空隙的节点处于网络中的关键位置。在好奇心研究的背景下,处于空隙中的节点可被视为信息差。通过将拓扑空腔在网络生成过程中的动力学与零模型对比,研究者验证了信息差确实可以部分解释好奇心的成因。拓扑空腔的数量在真实的只是网络上高于零模型,指出即使我们获得了更多的信息,熟悉的概念之间的联系仍然未被发现
图5:在不同维度下(见A、D、G),信息差位于知识网络的结构洞之中。在个体浏览维基百科构建的知识网络中(见B、E、H),相比随机重连形成的零假设,真实网络生成过程中,0维的拓扑空腔的数目先上升再减少,1维及2维的拓扑空腔的数目都显著多于随机情况。图C,F,G分别对应集体层面知识网络的构建过程中不同维度下拓扑空腔的数目。集体可能比个人更容易填补这些空腔(与零模型的差异值相比个体的知识网络更小),因为科学领域内的跨学科子领域被激励去连接不同的知识子领域
对好奇心的另一个解释,是通过探索,可以对世界构建一个更精简的压缩后的模型。例如在读了很多宋词之后,将词人分为婉约豪放两派,这样做的好处是存储新信息时更简单。量化地看,在一个15个节点的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