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车型售价上限超过30万元”,这或许是小米的一次尝试,毕竟从低端性价比手机起家的小米很了解市场行情,自然也会了解用户和金钱驱动下的平衡,那高端呢?
说到这一点其实可以从蔚来身上有所借鉴,除了产外,品牌力的塑造,蔚来花去了上亿本钱,才让那些一直拥护蔚来的用户如此“忠心”,很关键的点源自服务,而这一点雷军也在年度演讲上换了一个说法表示同意。
“市场上均价30万的时候,其实卖2万初期我们是巨额亏损,我其实笃定了这个东西一定有规模,做到一定的时间是一定能挣钱的,所以初期我们是贴了很多钱做的。”这是雷军的原话。
对于种种不看好的声音,雷军也曾在社交媒体表示,“特斯拉比小米提前10多年进入电动汽车行业,有些人认为我们已经错过了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窗口期,但我不同意。比赛才刚刚开始,我认为小米有很多机会。”与此同时,网端也披露了小米和数家汽车产业链相关公司的投资、合作关系。

截至去年年底,小米陆续投资布局新能源汽车有关智能汽车领域的企业就高达62家,智能驾驶、智能电动、智能座舱布局6家企业等不计其数。
同时,相较于华为和百度,小米至今还在摸索期,自建工厂、申请专利、人才资金的投入,雷军掌舵的小米汽车从0开始。
但坊间还是留出不少“并不看好”的声音,比如,网友认为小米造车的时机不对,2024年首款才落地,别人家的车早已经成为矩阵,小米的慢并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快。比如小米为什么不选择和华为一样,捆绑一家车企,占领它,拥有它,变成自己的呢?
网友们的逻辑点一套又一套,看的直叫人眼花缭乱。
但大家的诟病雷军必然会想到,所以回答依旧还是那句,“智能电动汽车原来成了汽车工业和消费电子的融合,如果你不干你就落伍了。”
无数的创业经验让小米造车在不熟悉中显得笃定,这一点恐怕也是不少米粉一直相信小米汽车一定能成功的关键。
一张巨大且周密的网图在雷军的大脑间徘徊,对于这位脸上经常带着笑容,时常展示手机摄像功能甚至可以趴在地上摄影的老总而言,万一哪天在造车这事上真成功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