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世纪末,东部已发展起来,东部沿海的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等发达省市,人口与西部大体相当,但GDP却是西部的2.5倍以上。西部发展,因此被提上日程。
2000年在成都举办的西部论坛,不仅拉开了西部开发的大幕,也把西部最有影响力城市之一的成都,推到了镁光灯下。
但当时的成都,更多还以好吃好喝与好玩的形象闻名,与现代科技产业没有太大关系。给人的印象往往就是吃着火锅唱着歌,提到当地企业,首先想到的也是卖饲料和养猪的新希望。
成都地处成都平原的腹地,背靠青藏高原,沃野千里,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称。因为生活太安逸,一直有着“少不入川”的古训。
新中国早期,成都拿得出手的工业,只有“三根半烟囱”——“三根烟囱”指的是一家启明电灯公司、一家军工厂和一家造币厂,剩下的“半根”是一家火柴厂。
即便后来在“三线建设”中承接了一部分工业,成都工业产业硬实力也一直都不如重庆。以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之初,有媒体将成都称作“第四城”时,全国人民都笑了。
安逸的成都第一次有危机感,是在1997年。
这年,隔壁的重庆和四川分家,宣布成立直辖市。重庆这一分家,不光带走了四川30%的经济规模,以及27%的人口规模,还成了四川的“对手”,也让成都不能再“安逸”。
以汽车产业为例,重庆带走了四川80%的汽车工业产值,和整条汽车产业链。相关企业在西部投资建厂,首先想到的是产业链完整的重庆,基本上没成都什么事儿。
面对新重庆,四川要雄起,就指着省会成都了。
西部大开发,就是成都千载难逢的弯道超车机会。成都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交汇节点,也是实施西部开发的战略支点。
1999年,国务院就确定成都为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西部大开发之后,四川省也提出“依托成都构建成都平原经济圈,带动四川发展”。
言外之意,是要成都在西部大开发中带好头,发挥示范作用。
后来,策划人王志纲还画了一张“张弓搭箭图”,更形象地展示出成都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
东部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犹如一张强劲的弓,奠定了中国的综合实力,而长江流域经济带,就是那支箭。这支箭的射程有多远,取决于它的支点,也就是西部,而西部之城,又要看成都。
摆在成都面前的问题是:怎么抓住这个机会?
【安居乐业】
成都市政府搞活经济,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安居乐业。
在过去,成都的定位,是四川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放在西部开发大背景下,则必须从“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这个定位,来思考城市定位和产业布局,并推动成都强化其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的地位。
基于这个定位下,成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请出去,引进来”:把污染大、低端的传统企业“请出去”,把高科技、高端制造企业“引进来”。
那几年,老成都人记忆中的攀成钢、420厂、红光电子管厂、水泥厂,都搬出了成都,它们原来的地址上,后来都冒出来一座座文创园、千亿级的产业新城。
为了给更多的高新产业“腾地儿”,成都还“砸掉”了城乡之间的那堵“墙”,通过统一规划用地,搭建公共设施,一改过去农村用地极为浪费“小、散、乱”局面,一下子节省出75%的空间。
2002年,成都城市建成面积228.11平方公里,三环才刚刚通车。到2021年,成都已经向外延伸到了七环,市辖区建设面积翻了6倍,达到1421.6平方公里。十年时间里,成都轨道交通突破500公里,覆盖全部11个市辖区。
腾出来的空间,除了用于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外,成都还陆续引进了英特尔、德州仪器、戴尔、雪铁龙、吉利等企业。
到2015年,成都经济总量站上了万亿台阶,跃升至全国第7名,但抛开规模来看成都经济,不足也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