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简称:纲要),成渝地区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大局中的地位与角色进一步得到明确与彰显。
《纲要》提出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9项重点任务,包括:构建双城经济圈发展新格局、合力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共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
《纲要》之后,成都和重庆加速深度融合与协调发展。从基础设施“连线成网”到携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共下“一盘棋”。
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产业互补与协同,共同培育更强更大的产业集群。
以汽车产业为例。川渝两地共有汽车整车企业45家,零部件企业1600多家,汽车年产量近300万辆,占全国总量的12%。双方的优势又各有侧重,比如,重庆整车品牌多,但在电池材料、大功率电池包领域,成都拥有明显优势。
为此,重庆市经信委和四川省经信厅搭建汽车产业链工序信息对接平台,对接两地车企供需,从而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
2021年,汽车座椅行业龙头重庆延锋安道拓急需一批塑料配件,在对接平台上发布消息几天后,就接到四川一家企业的合作意向,从发布信息到达成合作,仅用了一周时间。
通过信息资源共享,成渝两地的汽车产业融合度进一步提升。
如今,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生产的捷达城市多功能越野车上,安装着重庆企业生产的脚踏板、天窗等零配件;重庆生产的汽车上,不少零部件来自成都西菱动力、天兴仪表、博世传感等企业。
除汽车产业之外,成渝之间的融合、协同,还渗透到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消费品、生物医药等众多产业,一起做强产业链和产业群。
成渝协同,还体现在对外招商上。
2020年,重庆市招商投资促进局与四川省经济合作局签署《成渝地区产业协同招商战略合作协议》,并成立两地产业协同招商领导小组,定期交换投资数据、协同招商工作。
这意味着,成渝招商从过去的“拳拳相对”到现在的共谋一盘棋。
2021年6月17日,成渝第一次跨地域联合招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球投资推介会在上海举行。
不同于以往招商会的“针锋相对”和“各说各话”,这次两地挑选了各自的3个优势产业,整合打包,整体对外推介。这既是对自身产业的更好定位与发展,又有利于精准招商,互补协同。
除了产业之间的联动、协同,“双城记”也扩大了成渝人的“生活圈”。
交通上,生活在成渝的人,搭乘成渝“复兴号”,62分钟即可抵达300多公里之外的另一座城市。市政服务配套上,成渝已实现了住房公积金互认、公交地铁“一卡通”互联互通,“居住在成都、工作在重庆”和“居住在重庆,工作在成都”,已可成为现实。
“双城”协同效应也在显现。
2021年,成渝地双城经济圈地区开工重大项目40个,总投资1054.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5052.9亿元,同比增长19.5%,生产总值73919.2亿元,经济总量占全国6.5%,占西部地区30.8%,同比增长8.5%,增速高于四川省和重庆市平均水平。
《成渝纲要》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到2035年,成渝要建成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双城经济圈,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
这一目标下,成都,未来更可期。
【参考资料】
[1]《成都蜕变:从“三根半烟囱”到新经济“机会之城”》微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