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领军企业,科技含量不高,《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榜,成都无一上榜。
2015年,成都人均GDP6.06万元,不仅低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也不及东部沿海的泉州、东莞、福州、佛山等二线城市。仅排在第56位。
增长不能光靠传统的“摊大饼”方式做大规模,更要靠产业升级和创新来驱动。为此,2017年,成都规划了一个“5+5+1”的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重点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经济。
其中,先进制造业,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以及绿色食品产业为重点;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会展经济、金融服务、文旅产业、现代物流和生活服务业等五大领域;新经济着重围绕智慧城市、智能经济、绿色经济,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5+5+1”之下,成都开始新一轮产业蜕变,其中变化最大的当属先进制造业。
谭里民是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的高级维修技师。他从业16年,因为喜欢搞技术创新,被称为车间创新能手。他曾将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速腾汽车车身表面漆的涂装时间,从98秒缩短到93秒。抠出来的5秒,将速腾汽车的日产量,从1150台增加到1200台,成为当时国内最高产的汽车生产线。
谭里民也因此获“成都工匠”、首席技师工作室带头人等称号。
首席技师制度、成都工匠是成都为落实“5+5+1”推出的人才培养机制。2016年,成都筹建中国(成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推出“企业提需求-高校院所出编制-政府给支持”的联合引才机制,匹配企业人才需求。
人才之外,成都还把“建圈强链”写进了党代会报告,聚焦20个重点产业生态“建圈”,围绕重点产业“强链”,一条重要产业链配一位市领导担任链长、一套“政策工具包”。由链长统筹资源要素,为产业搭建一个以政府背书的交流平台。
今年1月,空中客车公司飞机循环利用项目落户成都,这是一个围绕退役飞机资源而打造的飞机拆解、回收解决方案的示范项目。该项目的落地,正是受益于“建圈强链”,它的落成将打造成都航空工业领域的循环经济生态圈,加速成都航空产业升级。
到目前,成都已在“5+5+1”之下,形成了涵盖38个行业、184个行业细类的综合性工业体系,拥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高端软件、生物医药、新型材料、能源环保等十大千亿产业集群。
这个产业体系,共同撑起了成都2万亿元的经济规模,推动成都向“第五城”,又迈进一步。
【共筑“第四增长极”】
2020年,银隆新能源(成都)产业园接到一个数十辆新能源公交车的订单,采购方为重庆市江津区。这意味着,“成都造”新能源商务车进入重庆市场。
几乎同一时间,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合作处的一级调研员卢小普,到四川省发展改革委挂职,担任四川省发展改革委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统筹处副处长。
成渝之间合作频繁,而过去,围绕着美食、文化、方言,再到究竟谁是“西南第一城”,成渝之间从民间到官方,都在暗暗较劲。
2004年,一群自称“巴虎”的重庆人在新华网城市论坛发帖《48小时成都印象》,以图片形式“揭露”成都街头“乱象”,成都人则迅速以《48小时重庆印象》回怼,双方展开“激战”。这场成渝之争火速走红,破了当时新华网城市论坛纪录,甚至还惊动了两地政府领导。
但无论从国家战略层面,还是各自的发展,成渝合作与互补,共同发展才是正道。
成都、重庆,不仅经济总量大,人口规模也都领先全国绝大多数城市。而且双城同处在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成渝双城协同发展,增强合作,将更大程度辐射和拉动西部地区经济,成为我国西部新的增长极。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由此上升至国家战略,是继长三角、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增长极之后,中国经济的“第四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