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倪毓平
编辑/ 李原
苹果激进宣布取消SIM卡,在业内掀起轩然大波。虽然此技术数年前便已臻完善,但落地并不是个技术问题,而是个商业利益分配问题。
世界上最恨SIM卡的,大概是苹果公司。
现在已经难以想象,1991年世界诞生的第一张SIM卡,大小和一张银行卡差不多。此后,SIM卡从“25mm 15mm”的标准卡缩小到“15mm 12mm”的小卡,再到迷你卡后,一直维持到现在的形态。但9月初的发布会上,苹果宣布要更激进地取消SIM卡。这背后,每一次SIM卡的尺寸缩减,都伴随着苹果公司在手机研发过程中,与SIM卡的坚决“斗争”。
2010年,iPhone 4首次让小型卡进入了推广商用;2012年,iPhone 5将SIM卡的尺寸进一步压缩到原卡的二分之一。最近,苹果更是宣布在美国本土推出的iPhone 14 中取消实体卡槽,完全依靠eSIM卡(Embedded-SIM,即嵌入式SIM卡)提供服务。iPhone 14提供的eSIM服务最多可支持8个运营商,同时使用两个电话号码——这也被网友戏称为“8卡双待”。
SIM卡究竟是哪里惹到了苹果公司——主要在于SIM卡槽一直是苹果手机设计的“拦路虎”。
毕竟从刘海屏到灵动岛,苹果对手机上所有的开口和打孔都深恶痛绝。据海外媒体报道,苹果准备在2024年的iPhone 16上,砍掉最后一个手机接口——消灭充电口,仅支持无线充电。
平心而论,减少手机接口,去除外部链接环节,转而采用嵌入主板的eSIM设计,将极大提高设备的抗震、防尘、防水能力。手机也能更好地适应高温、防腐蚀的严苛环境。当然,这也会让手机的功能与设计想象空间被进一步放大。
eSIM仅须“空中写卡”就可开通服务,用户更换电信供应商将变得便利。苹果消灭SIM卡的举动,也势必很快得到更多手机厂商和通讯服务商的跟随。而随着产业链的协同加深,更为便捷的、能适应更多环境的eSIM卡也将被广泛应用于智能手表、手环、智能汽车、智能家居等终端设备上。
近日,工信部在回复网友提问中称:国内正在研究推进eSIM技术在平板电脑、便携式计算机及智能手机设备上的应用。待条件成熟后,将扩大该技术的应用范围。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小小的SIM卡变革,还隐藏着深度的产业思考,在这背后,以eSIM技术为契机,“万物互联”的图景又清晰了几分。
手机无卡有多爽
9月,留美自媒体人朱家乐拿到了iPhone 14新机后,马上开通了eSIM功能。
现在,在美国购买新版iPhone 14后,如果曾开通过eSIM,可以直接将新旧手机并排放置,系统会弹出是否转移手机号的提示。点击“确认”几秒钟后,手机号就会以eSIM形式发送到新手机上,同时原有SIM卡失效。
如果没有开通过eSIM,则可能要先在PC电脑上登录运营商网站,提供支持eSIM手机的IMEI和EID号,通过反馈的QR码完成开户。前后时长大约需要几分钟。
摆脱了卡片的物理束缚,eSIM的一大优势是能够便捷地更换和增减运营商。朱家乐设想:如果去法国游玩,飞机落地,掏出手机点几下,相当于打开了一个小程序,就可以直接切换到法国当地的电信运营商,效率和使用费用会比实体卡经济很多。
过去几年,佟天明一直在新西兰生活。他回忆:两年前,自己的手机用的是国内的SIM卡,某天突然无法识别、没有信号。运营商规定,更换卡片需要本人前往营业厅办理。多次协商下,运营商同意佟天明可以向国内邮寄身份证,委托家属代办。等到新的SIM卡办理下来,卡片和身份证又漂洋过海,被寄回了新西兰。一来一回,一个月过去了。佟天明表示:等eSIM上线后,他会第一时间体验该技术。
虽然多数人还没有在手机里用上eSIM技术,但这一技术的落地其实很多年前就已实现。
早在2011年,苹果公司便申请了一项虚拟SIM卡的专利,可以被看作是如今eSIM卡的雏形。2014年9月,苹果在iPad Air 2发布时首次为其添加了eSIM卡功能,允许用户更为轻松地切换运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