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端,2018年,苹果在推出的iPhone XS、iPhone XR系列中就引入了eSIM卡设计,同时支持单实体SIM卡+eSIM卡的双卡双待功能。
在美国生活的方欣然目前还没有购买最新款的iPhone 14,但她所用的iPhone 13同时开通了实体SIM卡和eSIM。她感觉,eSIM卡下的手机网速没有太大区别,但实体卡和eSIM同时运行,手机电量“似乎掉得很快,一天要充两次电”。
方欣然也看到,美国的eSIM还不是很普及。“至少我认识的大部分人还在使用实体卡。”
主要原因在于,目前eSIM的开户还不能完全脱离开PC或者客服。某种程度上,从PC端反馈QR码的过程也可被理解为给予eSIM卡身份认证。在一些跨国远途旅行,或者是想在几台手机之间随意更换运营商的场景中,实体SIM卡的插拔即用反而更加便利。
但随着苹果准备彻底在手机上消灭实体SIM卡,这一情况或将发生变化,并已经引起了世界范围内运营商的提前布局和响应。
2022年9月1日,韩国境内的通讯运营商上线了eSIM卡服务。同一天,在首尔读书的周恺为自己的iPhone开通了eSIM。由于是外国人身份,过程多了一道人工电话确认的程序。即便如此,前后也仅花了10分钟的时间。“如果在以前,换卡需要邮寄,可能要耗时2到3天才能解决。”周恺说。
在韩国,eSIM比实体SIM卡的开卡费用更低。从前一张实体卡的收费大约为7000韩币,约等于人民币20元到30元左右,而开通eSIM卡的费用约合人民币10块钱。
最近中国香港也已上线了eSIM业务。其境内服务商“易博通eSender”表示:支持购买eSIM服务,但需持有满足eSIM功能的手机机器。目前使用该功能的用户多为海外回国群体,产品主要是为了满足他们在香港中转期间的上网需求。收费根据套餐定制,与实体卡的价格接近。
运营商先“卷”起来了
虽然在技术层面,eSIM已万事俱备,但落脚到取消插槽,苹果也要看运营商的脸色。
关键点在于,eSIM让用户可以对运营商自由切换,这显然会触动巨头们的利益。目前国内的三大运营商仍不支持携带eSIM的iPhone入网。2018年在美国,苹果公司就曾举报两大运营商Verizon和AT&T违反自由转换无限运营商的规定。
此外,消费场景的转变也可能会切走运营商的蛋糕。以往,消费者需要走进营业厅办理卡片业务,为门店带来流量的同时,也会拉动耳机、充电线等零配件的销售额。而如果改为eSIM,人们线上即可完成操作,门店潜在的消费机会可能就减少了。
不过这一次,苹果已下定决心,自断后路,eSIM卡也可能会出现普及的契机。而更大的选择空间和便捷的操作,可能会让消费者降低对运营商的依赖。
首尔的周恺已经感觉:eSIM上线后,韩国运营商们的服务“卷”起来了。最近,他将运营商KT换成了LG。比较两家运营商套餐后,他发现KT的套餐为:资费100元人民币左右、15G的流量;LG的资费为50元人民币,2G的流量套餐。流量用尽后,还可以降速使用无限流量。
这些新套餐比照以往有大幅度的优惠。“以前,50元是不可能买到通话无限、流量无限的套餐服务的。曾经‘躺赚’的运营商们需要提供更多优惠来挽留、吸引用户。”
在美国,运营商T mobile也在推广“免费试用eSIM三个月”的活动。方欣然正是在这些优惠活动中接触到了eSIM。
不过,在美国之外,eSIM的普及度还不均衡。对于新版苹果手机,美国消费者的接受度分化较为明显。那些仍有回国需求,需要保留国内实体卡插槽的留学生群体对美版iPhone接受度较低。
方欣然表示:在美国互联网上,讨论去加拿大购买手机的人比比皆是。尽管加拿大版的手机关税、价格并不便宜。也有网友选择购买国行版iPhone,邮寄回美国,因此成为了华强北的“反向输出”案例。而美国本土人士则对新版iPhone的eSIM卡的迭代多表示“无所谓”。
整体来看,iPhone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仍在逐步升高,其绝对的话语权地位势必会造成其他手机品类、乃至其他国家对eSIM的跟随步调加快。
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在今年年初发布的2021年市场统计数据显示:iPhone在美国智能手机市场所占份额已经超过50%,其研究总监Jeff Fieldhack表示:“在过去4年里,流量变动方向一直是从安卓流向iOS。”既然苹果已将eSIM定为战略,安卓手机势必将全面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