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IM离我们有多远?
回溯过去10年苹果在取消SIM卡层面与运营商的博弈可以看到,eSIM卡能否应用,或许不是个技术问题,而是个商业利益的分配问题。
2015年,《IT时报》曾报道称:华为于当年6月在P8、Mate 7、荣耀6 Plus等设备中提供了类似于eSIM的“天际通”国际漫游服务。但此项服务受到了运营商等层面的压力,华为对此升级没有大规模宣传。2015年8月,小米也曾在移动操作系统MIUI7中提供了类似“小米漫游”的功能,后来此服务却不了了之。
短期来看,eSIM在国内手机上被广泛使用的可能性并不大。一方面,苹果在中国远没有美国那样的强势地位。另一方面,国内运营商的增值服务和政策条款也有诸多不同。
另外,国内的SIM卡个体实名认证政策更加严格。《广州日报》2019年曾有报道,运营商相关人士表示:出于安全问题、实名制等方面的需求,目前运营商均暂不考虑eSIM进入手机,但会做好相关的技术储备。
凡是对硬件设计有所追求的厂商,几乎都曾经期待过eSIM给产品带来的改善和升级。但过往数年间,比起手机,在智能手表、运动手环、智能汽车、智能家居等智能终端设备中的eSIM应用相对来说更容易实现。
2017年,中国联通首次试点了eSIM独立号码业务。业内分析:联通愿意率先试点,与它彼时正在强势推广硬件业务和终端渠道有关。
2018年起,中国联通在6个省份、7个城市中先后开展了eSIM“可穿戴独立号”及“一号双业务”试点。2019年和2020年,联通又相继在全国开通了eSIM独立号码业务、“一号双终端”业务。2020年,中国联通与30余家企业,50余款消费互联网智能终端完成了eSIM技术对接,涉及种类包括可穿戴、平板、PC及智能音箱等。
2018年,中国移动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在7个城市启动。同年,中国电信也在7个城市中开展了相同业务,并可支持4款智能穿戴设备。
不过周边硬件设备的无卡化容易协调,而手机eSIM无卡化则势必涉及到三大运营商的利益再分配,这恐怕不是一个在短期内容易厘清的问题。
因此目前,智能手表仍是使用eSIM功能最为普遍的智能设备,手表中的eSIM卡可作为手机副卡,在远足、跑步等不便携带手机的场景中,替代手机完成接打电话、接收信息、移动支付等基础功能。
据OPPO穿戴产品人员透露:相比蓝牙版本,支持eSIM独立通信技术的手表在硬件层面、软件服务层面、人力层面的升级都带来了更多挑战。不过eSIM独立通信已经是业内公认的智能手表基石技术之一,目前,OPPO Watch产品还在持续提升eSIM开卡的便利性。
而eSIM的升级迭代,对于运营商也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在eSIM卡产业链里,涉及到运营商、模组厂商、终端设备厂商、APP厂商、方案服务商、卡商、芯片商等多方企业,打通eSIM卡产业链,也需要进行业务的创新。有市场人士分析表示:eSIM要求运营商加大数据库建设的投入,做好对现有设备扩容改造及号码管理等问题。
据Counterpoint Research预测,到2025年,eSIM设备的全年出货量将达到60亿的规模。其中,手机端eSIM出货设备占到45%,其余eSIM渗透率较高和增长较快的移动蜂窝设备则包含PC、路由器、手表、汽车、平板电脑等消费类和物联网设备。
另据Strategy Analytics预测,到2025年,用于物联网应用的eSIM销量将增长至3.26亿美元。技术将更广泛应用于密封医疗设备、车辆等物联网设备中。
(除朱家乐外,文中消费者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