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挣钱印度花,一份别想带回家”。
外资在印企业被罚的钱款可以用作财政补助,生产链和熟手工人可以留给印度的本土企业,同时印度国家部门还大力出台激励计划,补贴本土的电子制造业。
如果中国智能手机企业被踢出局,那印度庞大的手机市场就可以被本土的手机品牌MILK、Micromax、Intex、 Lava和Karbonn下场瓜分干净。更别说印度财团老大信实集团的旗下也有手机品牌,并且受着印度官方一路护犊子一样的保驾护航。

【朝令夕改的法条做掩护】
印度的法律极其复杂多变,灵活得“情况要怎样,它们就可以怎样”。首先这是因为印度是一个普通法系国家,但又维持着混合法律体系,加上英国殖民时期带过来的法律,司法体系死板又混乱,更别说,在三权分立的印度,司法独立下的大法官权力大得让全世界都瞠目结舌。
比如曾在UC印度公司工作过的一位印度籍员工认为自己被“非法解雇”,就把UC印度和马云一起告上了法庭,索赔200多万人民币。告马云则是因为UC曾是阿里旗下的产业。
然而,马云当时已卸任在阿里的职务,在马云与UC完全八竿子打不着半点关系的情况下,印度法院依然向马云多次发出传唤令。印度:逻辑?没有逻辑啊?
此外,印度税务局在与沃达丰打官司期间,为了能让自己显得“有理有据”,特意修改法条追溯时间的事情已经不是国家间的秘事。显然印度的操作就是“有条件要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告”。印度:程序?我就是程序啊?

民族主义与历史渊源
印度的“过河拆桥”行为其实与其被殖民历史有着一定的渊源。众所周知,印度曾是英国的殖民地。在这里,英国最先成立了臭名昭著的东印度公司,随后荷兰等欧洲国家紧随其后。东印度公司是什么性质呢?剥削!它通过控制殖民地资源、利用种族隔离制度,榨干印度的所有财富。

印度在漫长历史中获得的经验就是,对外来的企业保持警惕之心,它认为“外资企业”负有“原罪”。正如甘地出于相似的考虑,提出了“反对工业化与全球化”的主张。这在甘地的时代或许无错,但在如今的世界全球化趋势下,就显得有些狭隘和格格不入了。
其次就是,印度的种种行为其实都是基于民族主义、狭隘民族主义和地方贸易保护主义所做出。民族主义是最容易在群体行为中进行互相感染的一种情感。
在印度宣布禁用中国多款App之后,印度板球明星辛格在推特上呼吁“抵制所有中国产品”,印度著名工程师Sonam Wangchuk(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主角原型)成为印度最大的“反中国制造”意见领袖之一……自莫迪当选总理以来,印度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极其高涨,已经快达到了“天老大地老二,印度老三”的地步。

印度是一个非常具有野心的国家,可它真的能凭借这些“杀鸡取卵”的手段在短时期内实现所谓的“印度制造”吗?不太可能。
法律、诚信、效率,每一样都在影响着这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手段和实力一样重要,光有手段没有实力的国家在将所有人都得罪个遍之后,还愿意出手相助它的人图谋的,可就不再只是简单的可见利益了。虽然说“乱拳打死老师傅”,但当乱拳遇到一群老师傅的时候,也该尝尝铁拳落在自己身上的滋味了。

参考资料:
- 严翠:《中企在印投资趋于谨慎,昔日淘金热今日进退两难》. 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