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线性执行器中最高规格的一款可以提起一台三角钢琴。

这些执行器装配到机器人全身不同关节,还需要做细致的参数调整。
对双足形态机器人来说,行走是行业公认的第一大难关。
行走对人类是毫无难度的一件事,千百万年进化让你无需思考便能自动执行。
但对双足形态机器人来说,想用完全不同于生物的一套材料、靠人为设计去模仿逼近,工程难度可见一斑。
特斯拉工程师介绍,需要关注有四点:
物理上的自我感知,节省能源的步态、保持平衡不摔倒、全身协调运动。

特斯拉的方法与造车流程如出一辙,设计、仿真、验证。
拿膝盖举例,灵感从人类身上来,但因机械结构材料等问题不能完全模仿人类。除了屈膝迈步以外,还要考虑下蹲拣取物体等情况的受力。

结构设计好后,可以先到模拟环境中规划动作。

一旦来到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中,还是走不出三步就会倒。

通过传感器测量,将真实世界的复杂性引入训练环境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最终特斯拉擎天柱也像波士顿动力Atlus一样,反复训练,甚至适应了人类干扰后才学会在步行中保持稳定。

从迈出缓慢第一步到学会用脚趾离地,总共花费6个月。

而手部运动亦是如此流程,先捕捉人类搬箱子时的运动轨迹,再结合机器人自身特点规划。

特斯拉工程师介绍,双电机版特斯拉汽车只需要考虑有限几种速度和路况。
机器人则要完成行走、上台阶、蹲起、转身等更多身体动作,以及从拧螺丝到提重物等多样任务。

据马斯克此前所透露,擎天柱正式生产最早于明年开始,
不过既然是特斯拉AI DAY,除了机器人以外,自动驾驶和自研超算进展也不能少,下面一起来看看。
自动驾驶
自动驾驶作为特斯拉一块招牌,他们的FSD(Beta)用户数在一年内就从2000飙升到16万。

在AI Day现场篇幅自然不小,核心强调更面向复杂场景将技术做深做精。
比如在没有人行横道的路口左转,对面道路有直行车辆行驶,还得面对个把拉着孩子横穿马路的行人,如若让车从行人面前快速通过也会给对方带来惊吓,造成更多难以预判的行为。
特斯拉称,他们加入安全与舒适性等维度分析,通过树搜索算法并提供人类示范,让系统能找到「合适」通过的时机和路线,最终,从横穿马路的行人身后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