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无疑是中国关注度最高且最没有争议的企业。
在全球疫情爆发、中美贸易摩擦的压力之下,华为尽管遭遇挑战,营收有所降低,但依然维护住了业务基本面,还在智能驾驶等若干新兴领域蓄势待发,大有黑马之势。
一个普遍被接受的说法是,华为之所以能持续稳定输出业绩,很大原因在于其强有力的干部队伍,以及背后运行了二十多年的干部管理体系。任正非将组织管理归结为两个核心要素:第一是分好钱;第二就是干部队伍建设。
华为的干部管理,究竟好在哪里呢?
01 三大亮点
我们发现,相比一般企业,华为的干部管理有几个突出的、不走寻常路的亮点。
亮点一:巨大投入,无限耐心,持续迭代干部标准。
从成立初期没有干部标准,到初步建立略显僵化、粗放的十二级干部任职资格体系,华为也经过了摸索期。
2003年,他们开始率先使用时下企业热衷的“素质-绩效”四象限模型。而后,华为除了不断优化绩效评价方式,在素质测评上更是热衷,先后开发了“干部九条(组织领导力)”和“干部四力(个人领导力)”的标准,力图实现对干部素质的精准评价。2013年,华为又深化了四象限模型,将“品德与作风”和“核心价值观”纳入了素质维度,让干部评价变得更加精细。
事实上,华为始终将干部标准作为干部管理体系的底层逻辑,并贯穿体系内的每一个环节。而现实中,大多数企业是不具备这种耐心的,他们往往在尝试评价干部无果后,迅速地放弃了这个技术路线,转而开始玩弄“灰度”,最终导致了组织内部的不公平。
华为的认知很值得学习——一套干部评价系统必须要经过多次的迭代才能接近真相,如果妄想一步到位,根本不可能。如果对评价系统的精度容不得一粒沙子,稍有失准就将其束之高阁,那就更是不理智。华为的灰度,是以标准为基础的灰度,并不是那种大量企业“凭借手感、两眼一抹黑”的灰度。
亮点二:不设上限的职级体系,均衡的双通道职涯。
华为公开的职级体系是13到24级,对公司有贡献的优秀高层管理者则可以晋升到29级(战略领袖/专业领军人物、思想领袖)。也就是说,真正的顶级英雄可以通过战功的评价,获得几乎无上限的发展空间。其实,这很符合客观规律,对有企业家属性的高管或“技术大核”,本来就不应该用职级体系来进行限制。
华为同时设置了管理和技术专家双职业晋升路线。晋升至骨干员工后,可以任选发展通道;晋升至高层管理者和资深专家前,两个通道职位可以互换,薪资待遇相等;再往上则只能选择单通道发展。也就是说,在双通道的职涯中,初期和后期要求专注,中期则可以柔性切换。这既尊重了员工的选择自由,也避免了因为利益导向而让员工进行投机选择,浪费了自己的才能。
另外,绝大多数企业里,管理序列的薪资待遇都要略高于技术序列,华为则是完全均衡。这种设置充分体现出其技术崇拜的基因,让更多的技术人才可以远离政治,专心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