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11月14日,全球最大的手机制造商三星,对明年的出货量计划下调13%,相当于3000万台手机,今年第二季度,三星在全球卖了6180万台手机,市场份额21%,这次下调,相当于砍掉了半个季度的销量。
曾经盛极一时的芯片行业,已经从盛夏迅速寒冬。
昔日不可一世的美、日、韩等半导体大国的芯片产业,业绩已经出现非常严重的下滑,很多公司不得不大幅裁员以应对寒冬。从最新公布的三季度数据来看,三星销售额同比下降14%,英特尔营收同比下降20%,净利润同比下降85%,AMD消费业务营收环比、同比跌幅分别高达53%和40%。英特尔计划裁员数千人,AMD宣布裁员近千人。
作为全球半导体行业“台柱子”的台积电,虽然前三季度取得了增长,但是当下已出现产能过剩,而且要求员工休无薪假期。而在半年前,台积电的生产线还处于超负荷运转,芯片订单饱满,排产等待期漫长的状况。
半导体萧条周期没有任何过度和缓冲,就像北方的冬天以一场突降的暴雪的方式,让市场从夏天直接迈过秋天进入了寒冬。
据市场分析公司Semiconductor Intelligence的数据,到2023年,全球芯片市场将收缩6%,但存在进一步下行风险。另一家市场研究机构Future Horizons更加悲观,认为半导体行业正在走向自从2000年互联网泡沫以来最大的衰退,也是芯片制造史上最大的衰退之一,Future Horizons在预测中指出,2023年,芯片市场将下滑22%。
曾经疯狂到“一芯难求”的半导体行业,怎么就一下子窒息了?它究竟得了什么病?

芯片供需的“澡堂定律”
如果你在澡堂洗过澡,相信会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刚打开水龙头时,感觉水温不够热,于是就往热水方向拧,结果发现热过头了有点烫,然后又往冷水方向拧,结果发现凉过头了,要反复调试几次才能调到一个最佳温度。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水温滞后的现象呢?因为澡堂的水管比较长,热水从锅炉房输送到用户所在的水龙头,需要一定的时间。
芯片行业是同样的。由于产业链较长,芯片供应、需求不可避免会经常出现时间上的错位,导致供给方的反应处于滞后状态。台积电的产能长期处于稀缺状态,但现在忽然之间就过剩了,这个过程就是“澡堂定律”的一个鲜明例证。
市场的严重错配,往往是从“非市场因素”开始的。2019年美国出其不意地开始对华为进行制裁,引发了行业恐慌。为了预防被制裁,很多中国国内终端厂商开始疯狂囤货,带动芯片代理商也跟风囤货,原本处于周期冲顶下行过程的周期,被这些因素人为扭曲了,有些产业链上的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对阶段性的产能紧张形成战略误判,导致头脑发热和无序扩张。
2020年疫情爆发、2021年疫情持续,加剧了产能紧张的态势,很多厂商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按照正常预判,芯片厂商应该给自己留够时间调整订单,以避免周期下行导致库存积压。但在扭曲的市场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很多厂商不仅没办法预判市场下行周期的到来,反而在囤货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当然,非理性市场导致的缺芯氛围下,“囤芯”的负面效应没那么明显,积压的库存反而因为市场价格的飙升而产生大量“浮盈”。但这种存货的积压带来的增值不仅是虚假的,而且对现金流的吞噬也极其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