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信又更新了,谁能想到一个日常的更新,安装包已经突破到了500M+。
主要是带来一些细节上的变化,像是“声音锁”可以重新设置,给好友添加图片备注时可以选择“从聊天记录中选择图片”,视频号发起直播时新增了一个“彩排”选项。
总之,都是对已有功能的一些优化,不过毕竟是500M+的更新,还是有个新功能的,微信收付款界面新增了“使用数字人民币付款”的选项,这也意味着微信可以选择使用数字人民币作为支付方式。
除此之外,就真的没有什么新功能了,就这么点功能,犯得着这么大的安装包吗?
“微信体积膨胀”的话题每年都会被提及,但显然微信团队没有听进去,体积不仅没有变小,反而是越来越大。
微信体积为什么会变大?
这已经是个老话题,究其而言,不外乎是为了获得更多用户。
如果微信只有一个聊天功能,所能获得的用户就只有真心实意想要社交的用户,有了朋友圈、公众号、视频号等功能,微信的边界也在不断拓展,覆盖的用户也就越来越多。
前段时间,有个话题是“微信十年间到底膨胀了多少?”,其实这不仅仅是微信,而是整个互联网都是如此。
几年之前,16GB存储的手机,随便下载App都够用,而现在16GB存储的手机,或许连一个App都承载不了。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App想要获得用户?
你可能会不假思索地说出,那肯定为了生存和赚钱啊。
不过你会不会感到很奇怪,我们使用的这些App也没有收钱,甚至有些App可能还会倒贴钱去让我们享受它们的服务。
这句话中包含了两个问题:
1.为什么这些App是免费的?
2.免费的App是如何让他们存活甚至成为巨头?
1
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我们已经习惯了互联网所带来的“免费服务”,这其实和传统的认知是很不相符的。
在实体经济中,我们想要得到商品、享受服务,是需要花费一定的金额,道理很简单,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是需要成本,运输到你手中也需要成本。
在传统商业中,即便产品研发了出来,但是给用户提供服务时的边际成本依然是存在的。我要听歌,商家就得刻印CD。
互联网的出现,让这些服务得以“数字化”,我们获取这些数字化的服务,只需要动动手指下载就行,十分便携。
使用微信,也只是在应用商店下载,微信不需要付出太大的成本就可以获得用户。
不过边际成本低,不是免费的唯一条件,毕竟研发也是需要成本的。
你在音乐App上听歌,有些曲库也是需要付费的,这是出版方买版权所付的成本,另一个常见的例子是字体,我们使用某些字体时也需要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