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它在开发初期,很多经费来自于美国国防部,实际上是为了战争做准备的,或者说它本身就是战争机器的一部分,这个是跟日本的开发理念是完全不同的。
你说的这个很有意思,因为我是读文学的。我们都知道文学艺术,不同国家的人会创造出不一样的,机器人它也是不同国家,会创造出不一样的机器人。
我前几天还读到一个学术报告,专门研究日本和德国在机器人技术上的文化差异。它就说到西方世界,就像刚才大卫说的会更喜欢更像机器的机器人,日本更喜欢人型化的机器人。
其中还有一个我觉得挺有意思的点,像在德国,他们主要的机器人是运用在工业领域,机械臂。
他们的整个应用领域是比较窄的。这篇学术报告其实是一个德国人写的,他最后的结论是,德国人要想在机器人领域像日本人应用宽泛,就要对机器人整个概念更加开放。
对日本人从叮当猫开始,阿童木,机器人就是人类的朋友,是一个陪伴我们的角色。
你看日本的整个文化当中,它是有这种机器人文化的。无论是街头的贩卖机,你可以把街头贩卖机理解为它是一个小机器,这个渗透率在日本是非常高的。
而且日本上一代人包括这一代人,他是在阿童木在高达这些动漫的陪伴下成长的。本身潜意识里就有这个东西,是生活的一部分。
我很喜欢的一个公司就是本田叫技术本田,本田什么都做,从飞机到摩托车,它还有最著名的阿西木,可能是为了纪念阿西莫夫,所以叫本田 ASIMO。
阿西莫这个项目今年很遗憾已经停产了,但是它还留下来很多衍生品。比如说如果你腰不好,它会有一个护住你腰,并且给你大腿发力的设备,或者说本身这个人他有一些残疾。那么它怎么用义肢来帮助你行走,还有平衡车或者生产线上让你减少步伐的设备。它都是在融入你的生活。
把阿西木的产品可能胳膊腿和大脑都拆掉了,然后再把它变成新的产品,融入到你的生活,这是一个开发路径。
Boston Dynamic 就是一路钢到底,越来越像 T800。
我感觉我观察机器人行业,有这么几个特点。首先都是像我们上级聊的万物皆可 NFT ,那这集我就有点万物皆可机器人了。
但是如果你仔细看的话,机器人还是有分很多种,而且是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行业都有所应用。
那不同的机器人,它的技术水平差别也很大。如果我们把机器人的技术水平给它拆开,其实包括融合的感知算法、高精度的导航定位,还有智能控制算法、智能决策算法,还有智能移动结构。
我感觉在特斯拉 Tesla Bot 之前,大家理解的机器人主要在这种移动的结构,或者是在一些制造领域或医学领域,主要在机械方面我觉得是比较擅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