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和朋友小丽聊天,说起生育的话题,她忍不住叹了口气。
她说,生完孩子才知道,一个孩子,要占用父母多少的精力。
她生完孩子好几年了,当年休完产假要上班时,带孩子的问题变得捉襟见肘。
找育儿嫂,不放心。
找家里人来带,父母还没退休。
想着不然换个时间宽裕的工作,但总是下不了决心。
后来,母亲在家里办了内退,拿着大包小包来替她看娃,才算暂时解决了问题。
可主要问题解决了,却衍生出不少其他问题来。
先是育儿观上的差异,一直生活在小县城的母亲,有着自己一套根深蒂固的育儿方法。
说孩子不能冻着,大热天的给孩子裹得严严实实。
说吃饭得一口一口喂,从来不会培养孩子独立吃饭的能力。
就连有时候孩子太闹她生气了,想要说孩子几句,都会被母亲护在身后。
两代人截然不同的育儿观,反应到孩子身上,就是学会了看脸色,学会了一有什么事情都跑去找姥姥解决。
后来实在忍不住了,她说了母亲几句。
可表面毫无所谓的母亲,背地里却常常偷抹眼泪。
母亲跟她说过,不然就将孩子送回老家,等上小学了再接回城里。
本着从小就要把孩子带在身边的原则,她拒绝了母亲的提议。
不曾想,孩子刚习惯幼儿园生活没多久后,母亲就提出了要回老家生活的要求,说什么也不愿意再待下去了。
拗不过母亲后,小丽只好同意了母亲的要求。
这时的小丽才发现,原来带孩子的这几年,自己忽视了母亲太多太多……
母亲回家后,小丽在枕头下发现了母亲写的一封信:“孩子,我真的不愿意帮你带娃了。”
言辞中,有着对女儿的心疼,也有自己受过的委屈。
母亲在信中写:
“丽,三年前你生孩子,担心没人伺候你坐月子,担心孩子没人照顾,妈妈托了不少关系办了内退。
去往你的城市,照顾你和孩子。
我的退休工资少了不说,生活圈子也因为到了你的城市,缩小到只剩下你和孩子。
我们育儿观念不同我知道,但你总责怪我,令我难过。
你怪我夏天给孩子盖得多,其实是因为孩子那几天闹肚子,我怕她着凉,才多加了一床小毯子。
你嫌我总是护着孩子,但你有没有发现,孩子生性胆小,每次你凶完她,她都会做噩梦惊醒。
平时,你白天上班,晚上刷短视频,孩子成长这些年,大都是我陪着她一起度过的。
帮你带孩子,我虽心甘情愿。
但你总用你们年轻人的思维要求我,怪我这个不会那个不会,怨我让孩子生病。
我真是心口都在疼。
辛苦帮你,落了一身病却不落好,我真的累了。
三年多了,帮你平安带大孩子,我的义务也完成了。
倘若以后你要生二胎,别再叫我帮你带娃了。”
看完母亲的信,小丽思索良久。
的确,有了孩子的这几年,自己忙工作、忙孩子,却唯独忘了要善待母亲。
甚至很多时候,母亲明明带孩子已经心力交瘁了,可她还是要挑母亲的错处。
仿佛这些年的委屈,尽数都发泄给了母亲。
却唯独忘记了,母亲也需要体谅,需要理解,母亲帮助她带孩子,是情分而不是本分。
其实不光是她,这些年来随便打开某个视频软件,搜一下“老人带娃”,映入眼帘的,都是老人如何思想陈旧,婆媳关系如何剑拔弩张。
甚至有不少人发视频控诉:和老人一起带娃,累的是心呐。
就这样,无数人诉说着自己和老人相处过程中的不愉快。
于是,矛盾被一次次激发,情绪被一次次激怒。
似乎只要涉及到老人带娃,享福的都是老人,受苦的都是小孩的妈妈们。
可现实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真心要和晚辈过意不去的长辈,哪有那么多真的心眼坏到要害孩子地步的老人。
多少次家庭矛盾的爆发,不是互相不理解,就是彼此不沟通。
我有个同学,去年五一刚生了宝宝,因为妻子在苏州工作,自己在上海工作,每日奔波繁忙,不得已,请来丈母娘帮忙带孩子,顺便每天给全家人做饭。
为了让他们睡个好觉,晚上孩子要喝奶、闹腾人,都是丈母娘一个人在照料。
短短半年过去,丈母娘人瘦了一圈,白头发也肉眼可见地多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