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有退休金,为了心理平衡,同学还是每个月给丈母娘3000块买菜钱。
谁料,每次前脚给完钱,后脚,丈母娘就会拿着钱给孩子买奶粉、买玩具、买尿不湿。
照顾孩子这段时间,不仅劳心劳力,还添了不少退休金。
虽然偶有矛盾,但有哪个老人的心,不是真正寄托在儿女身上的。
只是,现在的网络圈子里,她们的声音太少太少了,以至于我们都忽视了,那些替儿女看孩子的老人,他们也有一肚子苦水要倒,他们也有满腹的委屈要倾诉。
他们真的太不容易了。
这些天,网上有个视频特别火。
地震一瞬间,女子慌忙抱起自己的孩子。
回看监控时发现,原来妈妈也在同时抱着自己。
有人在下面评论说:如果死亡可以代替,天堂一定站满了妈妈。
说实话,每次看到这样的视频,我都忍不住眼眶发酸,为每一个爱孩子的妈妈感到动容。
回到老人帮带娃这件事上,其实,那些远赴子女所在地帮助孩子带娃的老人,大都是为了缓解孩子的压力。
为了让孩子轻松一点,他们甘愿远赴他乡,在本该安享晚年的时候,过起漂泊无依的日子。
为了不让孩子受委屈,他们生生地一口一口吞下委屈。
为了给孩子减轻压力,他们用瘦弱的肩膀一次次挑起重担。
倘若得到理解,他们便会骄傲地四处炫耀。
倘若不被理解,他们除了做好手边的事,默默忍受之外,竟也没有别的办法。
见过这样的场景:
在外打工的父母,将孩子放到爷爷奶奶家。
打开监控时发现,奶奶早已给孩子做好了早饭,趁着孩子吃饭的间隙,给她梳头。
为的,是让孩子能多睡一会儿。
孩子穿得干净,吃得饱,睡得好,就是他们的心愿。
有孩子的学校举办亲子活动,80岁的爷爷不顾年迈的身躯。
像个年轻人一样,陪着孩子做各种运动。
他的身体已经颤颤巍巍了,但为了孩子不被其他同学嘲笑,他还是拼尽全力。
有的奶奶,明明已经78岁高龄,到了颐养天年的时候。
可带大了自己的孩子,又帮孩子带大了孙子,现在孙子有了孩子,她依然孤身一人,坐了整整6个小时的车,来帮孙女看孩子。
来的时候,身边满满的两个大麻袋,数不清的几个小袋子,装着全都是她给孩子的爱。
她说:为了让孙女吃上,再多也不嫌多。
还有的长辈,在照看孙子的时候,不小心从床上摔了下去。
隔着屏幕,看到她摔下去的那一刻脑袋着地,整个人都有点懵。
可听到孩子哭声后,她又挣扎着爬起来,第一时间将孩子抱在怀里。
这些年,我们听惯了老人带娃不好的言论。
却忽视了,其实视频中这些拼尽全力带孩子的长辈,才是我们内心最坚实的依靠。
他们爱孩子,胜似爱自己。
他们为了给我们减压,宁愿搭进自己的后半生。
他们,才是我们身边最可敬、最值得尊重与疼惜的人。
其实,小丽这件事还有后续。
母亲回家一个月后,她带着孩子回了一趟老家。
正巧看见母亲和几个阿姨,坐在小区公园的长椅上聊天,话题中,都是孙子怎么可爱,女儿怎么孝顺。
小丽没做声,轻轻走到母亲身边,紧紧抱住了她。
她本以为要生气很久的母亲,瞬间就柔软了下来,跟她一起乖乖回了家。
只是这次,他们有了约法三章:
1、明确家庭分工
她和母亲明确了,自己负责教育,母亲负责衣食和接送,如果育儿观念有分歧,两个人要事先沟通。
2、适度给一部分酬劳,没有酬劳也要看见心意
老人带娃,从来都不是单向的付出,作为子女,理应给父母相应的报酬。
如果经济条件不算好,就算没有报酬,也要让老人看到子女的心意,看到他们是发自内心感谢的。
3、保持最基本的尊重
母亲寄人篱下帮助带娃,多少会有对大城市的怯场,会因为人生地不熟而变得胆怯,会有观念的分歧造成的矛盾。
这时候,不要大喊大叫,要保持基本的尊重,平等沟通,理性解决问题。
约法三章后,母亲还是跟着小丽回到了城市。
她说,母女哪有隔夜仇,做母亲的,哪里会舍得自己的孩子受苦。
只是,往后她也摆正心态,自己不再是孩子家的客人,而是家庭的一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