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前些天,一则消息在网上流传:
国家电网公司在全国660个城市做了一个调查,发现有6540万套住房连续半年电表的读数为零,基本上可以肯定这些住房是没有人住的空置房。
传的煞有介事。
但其实,6540套空置房这个数据早在2010年左右就出现了,一直流传至今。
国家电网一线抄表员小李说:“每次看这些新闻,就感觉自己肩上的责任又增加了几分。”
流言再次被翻起,且每次还能引起轩然大波,终归还是“空置率”这个数据太过敏感了。
仔细盘点一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一直都有两个未解之谜:
中国究竟有多少房子?
中国的住房空置率是多少?
事实上,我们从来没有进行过全国性的住房普查,你在统计局或者住建部都没法查到“全国住房总量”这个数据。
目前能查到的清晰数字,也只有以平方米计的住房存量,以及由此计算出的人均居住面积。

2018年,中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9平方米。但这个数据的真实性也存疑。因为这里面涉及到一个特有概念——公摊面积,按照75%得房率来算,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也仅有30平米不到。
底数不清,成为当下房地产市场最大的问题。
而这项数据的缺失,对房地产政策的出台,也影响极大。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中国目前的住房系统、民政系统与户籍系统尚未完全打通,想要获取中国具体的房子数量,在具体操作上是行不通的。
另一个难以统计的原因,在于中国的住房类型多样化十分明显。

▲图片来源:如是金融研究院
在城镇住房类型中,就有已购公房、商品房、保障房、小产权房四大类型。尤其是保障房,就有公租房、廉租房、共有产权房等七大类,住房性质多而杂。
我们熟知的普通商品房,在其中的占比并不大。
如果再加上农村的居民自建房,中国的住房总量,实在是难以统计。
好在不动产登记系统已开始施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也已开始,加上日趋成熟的大数据算法,不久的将来这一数据很可能会面世。
2
当住房总量还是一笔糊涂账的时候,空置率就更难以统计了。
空置率=空置房屋总量/住房总量
一是中国住房总量这个分母还无法获知,空置率自然难以计算。二是,空置率的统计标准难以统一。
国际通行的空置率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合理的空置率水平通常在10%-15%。
广义空置率,是指只要某时刻该房屋无人居住即为空置,将装修中的房屋、不宜居住的危房等全部视为空置,倾向于高估空置率。
狭义空置率则将装修中的房屋、危房等从广义空置中扣除,方法上更为科学合理。
而如何定义无人居住,以及无人居住的时间长短,成为空置率统计的关键。每个国家或地区的实行标准也有不小的差异:
美国会把度假房、周末房、移动住房纳入空置房统计范围;
日本空置房定义是长期没有人居住且连续5年没有使用过自来水和电;
加拿大温哥华对空房定义是每个月要有25天没有人居住或是一年中有4个月无人居住;
香港则将正在装修的住房也纳入空置房统计范围。
中国则一直没有明确的官方定义,民间多数相信“晒电表”“晒水表”“数灯”等形式,但数据肯定做不到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