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老庄以前说过的那样,是房地产干死了实体经济,也是房地产造就了网络经济的辉煌。
如果各位有心去对照一下阿里巴巴的发展历程,就不难发现:马云高速崛起的时间表与房地产泡沫急速膨胀的时间表几乎是吻合的!
4
但是,网络经济的崛起只是绕过了这个问题,而非解决了这个问题。
可以说,在宏观经济视角当中,网络购物收割了积压已久的消费红利之后,却将“祸根”留了下来。
甚至从反面来说,网络经济的崛起不仅没有解决房地产对经济的压制问题,反而是加剧了问题的严重程度。
在旧有的实体经济模型当中,不仅国家与国家之间存在着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内循环和以外贸进出口为主的经济外循环两套系统。
城市与城市、地区与地区之间也存在着这样两套系统。
虽然城市之间外循环重要且强大。
但是对本地居民影响著深刻,也最直观的则是地区经济内循环。
比如说,你作为一个A城市居民,你在本地一家米粉店上班,你花了50块钱在隔壁书店买了一本书。
然后这五十块钱就从你手中流入到了书店,书店员工发了工资又去隔壁服装市场买了一件便宜体恤衫,钱又流入到了服装店。
然后服装店员用这笔钱又买了一个小台灯。
台灯店老板下班了,又来你店里饱饱的吃了一顿。
老板收到这50块钱,就又有钱给你发工资了。
不仅如此,书店、服装店、台灯店的老板也都有钱给员工继续发工资了。
如果说经济循环就是一条河或者湖泊,房地产泡沫犹如抬高河床的泥沙,而资金存量则是水,外循环决犹如支流,注入和支出量决定流量的大小,而内循环则是堤坝,水位的高低就要看它。
本地的资金存量大小,则直接影响到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
这也是为什么经济发达地区的收入较高,生活也较好,因为他们流量大、水位高……
虽然房价畸高,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内循环的存在,大部分水还锁在河道里,只是成本高了一些,运行阻碍大了一些而已,鱼(当地居民)的日子还是比较好过的。
5
但是网络经济的崛起将城市内循环+外循环的“双循环格局”打破了,等于在河堤上决了个口子,相当大一部分本应在消费者所在地进行流转的“本地存量货币”,通过网络平台交易抽取向了电商公司所在地。
本应该被各地市场均摊的消费需求和本应该在各地市场内流转的存量资金被转移,不仅造成了地方经济空心化的现象,而且在此抬高了本地居民的生活成本。
还拿买东西的例子来说:
你在A市赚了50块钱,本应该出门去隔壁买一本书,然后这笔钱就按照内循环的轨迹流转,最终回到了你的手上。
B市如此,C市也如此。
但是此时,你选择了网购一本书,然后这本应该在A市本地流转的50块钱,便跳出了内循环转向了电商公司所在地的H市,所谓的资金外流。
钱被抽走了,不会再回到你手上了,本地市场给你发钱的能力就少了50块。
所以网络销售公司其实是履行了一半“顾客所在地的市场行政职能”。
为什么说是“一半”?
因为他们只管“收钱的那一半”,而“发钱的那一半”他们是不管的。
这时候就会有人说,那网络购物购买的是网店的商品,而网店则是开在各地都有的,别的网店从A市抽走了资金,那么A市的网店也同样可以从其他城市抽取资金,这不就是外循环么?
怎么能说前不会再回到你手上了呢?
6
这就牵扯到了网络购物的聚焦效应,同时也不能不说实体经济的均摊效应。
由于各地区的消费能力和购物需求不同,分布在各地的实体商超的盈利和销售能力也有不同,但是大体上不会出现一个超市覆盖全市这种事情发生,所以总体上是成分摊状态的,而这些分摊红利的实体则为大众提供了最大基数的就业岗位和收入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