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网络销售的聚焦效应决定了,其利润汇集点高度集中,正如淘宝、京东之类的网络购物平台抽取了全国范围内的消费需求一样,少数头部网店则抽取了其中销售利润的绝大部分。
如果是实体经济销售的利润排布是1、2、4、1、4、5、2、6……的形式,那么网销售的利润分部则是99、83、64、32、20、4、1、1、1、0、0、0……的形式。
所以大多数的利润都会汇集向个别头部网店城市所在地,而不会像曾经那样较为均匀的分布在消费者城市所在地。
由此形成头部地区只进不出,腰部地区苟延残喘,尾部地区只出不进的格局。
而头部地区由于汇集了大量资本,所以自身或者其他资本进行投资时,也会首选这些聚集地区,然后富者越富、穷者越穷。
但是这种“劫贫济富”的标准网络经济模型却隐藏在极为底层的经济逻辑当中,难以察觉!
一边为消费者提供廉价商品的同时,一边在消费者所在地制造客观事实的通货紧缩!
而且越是通货紧缩,地方实体经济就越困难,就越要降低人员成本,抬高商品价格,而消费者就越得依赖网络廉价商品,于是再次加速资金外流,加剧通货紧缩,当地居民收入水平就越难以增长。
但是没有人会去怪罪那个为自己提供“廉价商品”供应的网络经济,仇恨点必然继续指向价格畸高、工资畸低的实体系统。
这就是为什么你越买网络廉价商品,就越来越觉得自身购买力萎缩,从最开始的“想啥时候买就啥时候买”,逐渐变成了“即便想网购,也得等到双十一打折才好”。
这不是因为你懂得勤俭持家了,而是因为无形中你变得更穷了!
7
这基本上是一个无解的“阳谋”,至少在房地产问题没有解决之前无解,因为这是大众倾向性造成的必然结果。
就如同黄河与淮河的格局一样,房地产泡沫抬高河床的同时,网络经济又在“黄河大堤”上打开了一道决口,资金就会像水流一样涌向成本洼地,“夺淮入海”就成了必然的结果。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束水攻沙”,要么降低房地产成本,要么加大投资力度,提高本地居民收入。
但问题是,“黄河决口”堵不上啊!钱没了,你拿什么“冲沙”?!那就只能卖地……
所以越是大规模的普及网络购物,“黄河决口”就越大,本地实体市场就越萧条,地方ZF的收入来源就越少,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就越高。
但是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越高,“河床”也就越高,实体经济就越萧条,网络经济就越火爆,地方财政外流的速度就越快。
无限死循环……
所以ZF卖地就像是吸那种“白不刺啦,粉末状的东西”一样,怼一口龙精虎猛,吸三年骨瘦如柴,但是到头来还得靠那玩意儿续命。
很多地区也只能想方设法加大“冲沙”力度,比如打造自身的核心产业集群以吸引资金,或者干脆打造自己的网络销售媒体中心或者网红村、带货村之类的概念,希望从其他城市身上把血吸回来。
但是这么做的成果很难预料!
除非ZF注水的速度或者本地的吸金效率,能够快过“剁手党”们往外送钱的速度,否则资金外流就是定局。
即便是网红概念成功,也改变不了“劫贫济富”的根本性模型,钱也只是汇集到了本地的少数人手中,再次穷者越穷、富者越富。
而作为个人,在煌煌大势面前是不值一提的,网不网购其实已经无所谓了,因为大多数人都在网购,不“剁手”只会让自己穷的更快。
这就是一场“穷与更穷”之间的时间赛跑,也是一场“通货紧缩与自身价值”之间的殊死较量。
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的提高自身附加值,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向更高层级转变,形成不可代替的自身优势,跟本地同业者进行内卷竞争。
同时扩大自身收入来源,改善自身收入结构,更合理的配置自身资产,以及进行更有效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