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投债是特殊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国家财税体制、地方政府及基建拉动经济等多种因素合力妥协的结果,它起始于2008年…对,就是全球金融危机的那一年。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各国政府慌得一逼、纷纷降息印钞刺激经济。
特殊的经济政治体制,让中国在面对外部冲击时有了更多的牌可打,其中的一个就是政府投资……建高铁、建机场、建高速、桥梁道路、地铁轻轨、公园市政、供水污水等等,以此带动投资、刺激经济。
对于全国性的铁路/公路/机场等基建来说,可以中央财政投资、可以所属总公司融资发债,而对于地方性的市政基建来说,怎么搞钱呢?
这些项目都是类公益工程,少有收益、甚至现金流回款为零,民间资本根本不愿投资。有人会说可以民间代建、政府购买,可地方政府的钱来自哪里呢……靠税收吗?要知道绝大多数市县的那点税费能维持市政运转就不错了。
而那时候地方政府又没有发债权!
一方面地方政府得尽快上马项目、搞基建投资拉动经济,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又无发债权、筹不来资金,怎么办?
于是各城投公司横空出世了,名称如xx城建开发公司、xx资产经营公司、XX投资集团、XX国有资产运营公司等。
它们是借钱融资的主体、是投资建设的主体、是刺激拉动经济的主体,之后政府再付钱购买它们的代建工程。而政府的钱又绝大多数来自于卖地收入(这也被称为土地财政),而这背后又是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和高房价泡沫。
高潮总会过去、绚烂也将归于平静,在大开发、大建设、大投资、大刺激之后,却留下了一摊债务…借的钱总是要还啊,可这些基建并没有创造现金流的能力、一个公园会有什么收入?!
地方政府的债务越来越多、杠杆越来越高,而很多又是以城投债的形式出现,更重要的是在楼市严调控下、很多地方政府已没有了更多的卖地收入。

▲数据显示,2020年已有17个省份的债务率超100%的预警线
这就是城投债的来源及目前的危机所在。
3
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保持宏观杠杆率以稳为主、稳中有降”,以及稳妥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而隐性债务主要是城投债。
城投债的最大问题是所投项目缺乏现金流收入、且规模较大,仅凭项目本身是无法归还借款的,虽然可以借新还旧、虽然可以高息借款置换成低息借款,但最终本息的解决还得靠地方政府。
由于城投债长期存在、且规模庞大,而其又未纳入政府债务系统进行管理,总量长期模糊不清、债务结构混乱,是地方债务中的主要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