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建议向电子游戏学习,球迷大神解说动起来
应该说,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还看不到央视增加专职乒乓球解说员的情况。
作为裁判员,也是乒乓球迷,我建议,可以向电子游戏学习,从球迷中发掘发现好的解说。高手在民间,球迷中的大神很多,只要给他机会和平台,就会迅速脱颖而出。
要知道,一个充满魅力的解说,会让多少人会因此发现运动的美,爱上乒乓球!
我是理教117,欢迎关注互动!特别想听听你的意见建议!
杨影是央视的乒乓球赛事评论员,曾经的国乒队员,按理应该在乒乓球解说上更具专业性,但杨影的解说被很多球迷诟病,甚至直言杨影等于静音。杨影的解说之所以被观众吐槽,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语言基本功差,常常逻辑混乱、词不达意。因为中国很多运动员,从小接受专业体育训练,文化程度相对不高,退役之后虽然可以进高校进行再学习,但毕竟基础太差,提高的程度有限。杨影就是一个例子,她的解说表面上滔滔不绝,但总是说不到点子上,让观众不明白她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换句话说就是废话连篇。
再有就是自视过高,不懂谦虚。运动员出身的杨影,可能认为自己在乒乓球这个项目上,比其他嘉宾更专业,因此总是无视嘉宾的意见,不停插话,打断嘉宾发言。这也让广大球迷很不满意,认为杨影没有礼貌、不懂谦逊。
其实就像很多球迷说的,杨影适合嘉宾的工作,让其担任评论员,就有些勉为其难了。
和杨影相比,国乒主教练刘国梁在担任嘉宾时的解说就高出一筹了。刘国梁的解说不但专业、透彻,而且语言精炼,金句频出,还颇具幽默感,深受观众喜爱。
杨影可以多学习一下刘国梁,让自己的解说更精彩。
杨影的主要问题是解说偏向性太明显,印象最清楚的是张继科崛起的时候,2011鹿特丹世乒赛,再世界杯,再奥运会,期间小冠军也很多,运气也很好,大型比赛经常是王皓把马龙淘汰了,张继科再击败王皓夺冠。几次决赛都是杨影解说,而且每一场都是偏向劣势方王皓,其实在那个时候王皓无论哪个方面都完全不占上风,全场被压着打,但杨影的解说让人无法理解,完全偏向王皓,最明显的一句应该是张继科首夺世界杯那场比赛,张继科正常的对拉,王皓回球下网,杨影的解说是:张继科的球很刚猛(这个词不是很确定),很生冷。什么叫生冷?!当时听到这句解说我人都傻了,啥玩意儿啊这是?
分割
接着说几句,最近的世乒赛关于杨影和刘伟解说刘诗雯陈梦决赛的话题又炒的沸沸扬扬,竞技体育,公平是最基本的原则,那么解说的客观公正就是一个解说员的基本操守,如果解说员做不到,那么竞技体育电视直播就没有设置解说的必要,毕竟观众的倾向是个人行为,而解说员所说的观点是面向人民大众的公开行为。杨影显然不符合一个解说员的标准,而且是常年如此。
建议别再吐槽了,主管部门能否创造机会让她入校深造或自修涵授,或许能脱“影”而出一鸣惊人……
再好的鞋子穿久了也会有臭味,再美妙的音乐听久了耳朵里也是一片躁音,电视节目主持人也是一样,总是一种风格一个腔调,你再有水平再有亲和力也白扯,且况杨影真一般般!
评论员的法则是公正客观,不偏不依,杨影就失之偏颇,对熟悉的喜欢的捧上天,像张继科、马龙等,不喜欢的就泼冷水,对外国运动员如强敌日本队贬得多夸得少,对北京运动员捧着唠,外省的运动员则横挑鼻子竖挑眼,有违解说员的职业道德,护犊子拉偏架。
文化功底是硬伤,运动员出身难免底子薄,说乒乓球专业术语条条是道,球迷观众可能很欢迎,但电视解说面对的是大众群体,干巴巴地像教练运动员似的就很枯燥,应该增加这项运动历史、特点、背景知识,比赛国的风土民情,球迷的感受,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幽默性,让男女老少都听得进,记得住,还想来,而不是像抱挺机关枪哗哗哗扫起来没完,一个频率一种声调,早晚会成为躁音扰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