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所读的书“活”起来——鲁迅的匠心读书法
鲁迅先生的作品,不管是《祝福》中的祥林嫂,还是《阿Q正传》中的阿Q,其鲜活生动的形象仿佛跃然于纸上。
除了诸多让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外,鲁迅还有自己的匠心读书法,在读书的过程中,鲁迅使用这些读书法不断提升自己的记忆力。
鲁迅在12岁的时候就进入学堂,一直到17岁。在这个学堂中,他拜相当有学问的寿镜吾老先生为师。

在此期间,鲁迅阅读了各种书籍,既有儒家的经典之作,还有各种小说、野史……这让鲁迅在提升知识水平的同时,还拓宽了视野,为他日后思想与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鲁迅在学习期间,记忆力是相当好的。老师布置的背诵内容,别人需要背诵二三十遍才能记住,而鲁迅只需要背诵两三遍就能记住了。
其实,这是鲁迅在读书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方法,这种读书和记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12种。
一,泛读法
鲁迅先生酷爱读书,一生手不释卷,勤读不辍。鲁迅的视野极其开阔,阅读的范围很广。他主张“博识”,认为读书人应“吸收”古今中外各类知识。
1934年,他写过一篇《随便翻翻》的短文,专门介绍了他称为消闲的读书“多翻法”。
“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
他认为:“多翻”可以开阔视野,启迪思路;能够博取众家,取其所长。
二,专精法
他提倡以“泛览”为基础,然后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门或几门,深入地挖掘、研究下去。否则,读书虽多,终究还是一事无成。
三,硬看法

对较难懂的工具书、必读书,要迎难而上,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
四,活读法

1,怎么把书读“”活”呢?鲁迅主张读书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并重视实践。使学习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能够运用到实际工作、生活中去。
他说:实践经验总比看、听,空想靠谱。不能一味地死读书,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2,他还主张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毛泽东也爱用这个方法)
五,参读法
鲁迅曾说:
“首先看几种名家的选本,从中觉得谁的作品自己最爱看、最有用的来读,
然后再看这个作家的专集、其他作品
最后再从文艺史上看看他的历史位置
倘若要知道得更详细,就看一本这个人的传记,那便可以大略了解了。”
这种方法是精读和泛读的结合,运用此法能够让你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所处环境,由此深化对作品的理解。使记忆更容易、更牢固。
六,问读法

就是拿到一本书,先浏览一下目录,然后一边阅读,一边给自己提一些问题:
书上写什么?
怎样写的?
为什么这样写?
要是自己,这个题目又该怎么写?
鲁迅认为带着这些问题去细读全书,印象更深刻,效果会更好。(这个方法跟数学家华罗庚的推想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七,摘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