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鼻炎
一、小心药物性鼻炎的发生
孙先生说从5年前因感冒诱发鼻炎开始使用滴鼻剂,之后长期使用滴鼻剂,养成习惯,只要鼻炎复发就使用滴鼻剂,然一旦停药不用,孙先生就会觉得鼻塞、呼吸不畅,于是去市医院就诊。医生询问病情,查体可见:鼻腔黏膜纤毛结构改变,且纤毛运动减弱,黏膜多呈紫红色或苍白色水肿,表面不平,触之有如橡皮感,对麻黄碱收缩反应不良。鼻道狭窄,有大量黏性分泌物医生确诊后告知孙先生患了“药物性鼻炎”。为此,对于慢性鼻炎患者来说,鼻腔用药需注意,应时刻小心“药物性鼻炎”的发生。

二、什么是药物性鼻炎
药物性鼻炎是长期滥用血管收缩药滴鼻而引起的鼻黏膜反跳性充血综合征,亦称为“中毒性鼻炎”,是不恰当的鼻腔用药长期持续作用的结果。临床上以长期鼻塞、对血管收缩药产生依赖性等为主要特征晚期可出现严重并发症及全身性不良反应。多数患者在遭遇各种原因(以感冒为主)引起鼻塞症状时,使用了作用强烈的血管收缩药滴鼻,造成鼻腔黏膜小动脉的收缩从而缓解鼻塞症状,但是长期或过量使用会使鼻腔的血管弹性降低,一般连续应用10天后鼻黏膜因长时间血管收缩而缺氧,引起反应并过度角化,形成乳头样改变,从而引起慢性咽痛、咽部异物感,出现恶心、呕吐及睡眠时打鼾。中医也属于“鼻窒”的范畴,病机为气滞血瘀、邪毒留恋。
三、诊要点及鉴别诊
1.药物性鼻炎的诊断要点
(1)病史:有长期应用鼻腔黏膜血管收缩药等药物的病史。
(2)症状:主要表现为双侧持续性鼻塞、分泌物增多,嗅觉减退,有时可出现头痛头晕等鼻窦炎的症状。在使用血管收缩药滴鼻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常自药效越来越差,甚至症状反而愈用愈重。婴幼儿应用萘甲唑林(滴鼻净)常引起面色苍白,心动过缓,血压下降,昏迷不醒,乃至呼吸停止等中毒现象此外在服用普萘洛尔(心得安)的患者使用麻黄碱、去氧肾上腺素(新福林)等滴鼻药时,可引起脑血管痉、高血压蛛网膜下腔出血、精神病及中毒反应。
(3)检查:可见鼻黏膜多呈紫红色肿胀,或苍白色水肿,表面不平,触之有如橡皮感,对麻黄碱收缩反应不良。鼻道狭窄,有大量黏性分泌物。鼻纤毛清除功能试验(糖精法)可显示纤毛运动减退。
2.与药物性鼻炎的鉴别诊断本病症状和体征与慢性肥厚性鼻炎相似。放必须询问有无长期或过多滴用鼻血管收缩药,如甲唑林(滴鼻净)麻黄碱的历史,并注意其用量和时间方能鉴别。
四、中西医病因病理
1.西医认识药物性鼻炎是继发于鼻黏膜长期应用血管收缩药而致的反跳性鼻充血综合征。主要症状是鼻阻塞,以继发性鼻血管扩张、鳞状上皮化生、腺体分泌活动增加,纤维组织增生及血管运动性反应障碍为特征。后期可出现鼻黏膜萎缩等并发症。
(1)病因
①鼻血管收缩药:是药物性鼻炎最主要的原因,可分为3类:a环酸类,如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等;b.链胺类,如氟拉明等:味唑类,如赛洛唑林、羟甲林、四氢萘唑林和萘甲唑林(滴鼻净)前两类药物是拟交感类,可迅速产生缩血管作用。咪唑类是半拟交感类,缩血管作用比拟交感类强烈而持久。这3类药物都可使上皮下毛细血管、动脉和静脉收缩。如果血管持续强烈收缩,可导致逆转反应—继发性血管扩张,而且黏膜对血管收缩药越来越不敏感,结果出现恶性循环,产生药物依赖性。动物实验表明,长期应用鼻血管收缩药后,鼻黏膜的组织化学和组织病理会产生许多变化。在组织病理学方面,上皮在用药4周后杯状细胞开始增生,6周后达高峰,8周时其数目开始减少,随后有明显的鳞状上皮生化,基底细胞几乎难以辨别,杯状细胞完全缺如。在固有层,尤其在上皮下区及血管周围可见不同程度的多形核细胞处,用药2周末时腺体过度增生,腺泡数目增加,出现明显分泌活动,黏液腺管在鳞状上皮下区明显增生。在扩张的血管周围可见上皮肿胀。
②雾化吸入药物:因咽喉炎、哮喘长期应用缓解症状的气雾剂,造成鼻肺反射综合征,出现鼻咽堵塞、憋气不舒的表现。
③抗高血压中的药:长期服用利血平、肼屈嗪乙、甲基多巴、唑类药物,以及治疗高血脂、动脉硬化的药物,患者经治疗后多维持在临界高血压的水平上,反而头晕,目眩加重,鼻塞不适,血压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