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第一次生病我也照样着急,说起儿科医生当妈妈,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羡慕,孩子生病了不用去医院,自己在家就可以医治了。其实,情况不像大家想得那样简单,儿科医生和所有新妈妈一样,也是在育儿过程中逐渐积累经验的。

记得我的孩子第一次生病,是在他5个月的时候。一天夜里,儿子忽然体温上升至39.7℃。家里什么药也没有准备,看到儿子哭闹的样子,我的大脑一片空白,不知所措,我急忙打电话给我的科室主任,主任耐心地对我说:“不要慌,先把孩子的四肢露出,护好前后心,温水擦拭,再观察孩子的精神…听了主任的指导,我焦急的心渐渐平静了下来,经过物理降温,孩子体温渐渐下降。第二天,孩子出现咳嗽,体温再次上升,我带孩子去医院查了血常规,当主任说孩子得了肺炎的时候,我一下子哭了起来。一个同事边安慰我边笑着说:“这真是医不自治啊。”
孩子生病的经历让我明白了不少道理。作为妈妈,我了解到即便是儿科医生,她也不可能天生就是一个育儿高手,科学的育儿以及护理孩子的经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总结和积累出来。

作为医生,我学会了换位思考,因为当我转换了角色,从医生转换成了孩子妈妈,我一下子明白为什么来就诊的患儿家长经常会出现曾经让我不理解的过度负面、焦急的情绪。不管是普通妈妈还是医生妈妈,面对孩子,我们只有一个办法—学习。
患儿家长的负面情绪从哪里来?不用说,大家都知道,从孩子的疾病中来。怕疾病加重,怕孩子受罪,所以家长担心、焦虑、紧张。这些情绪都是可以理解的。可是,焦虑、担心、紧张对孩子的疾病不但没有任何帮助,甚至会导致孩子的疾病加重以及过度治疗。那怎么办?只有一个办法,学习。因为我们都不是天生的家长,是先有了孩子,我们再被迫做了父母。对大多数家长,我们的育儿知识都是零,或者叫“纸上谈兵”。无论你做了什么样的准备,面对自己的孩子,我们都是从零开始,孩子如同“实验品”,我们从他身上不断摸索规律,积累经验。面对孩子的第一次生病(以发烧为例),作为一个新手妈妈,我觉得首先需要的是信任儿科医生。因为我们自己的父母已经几十年没有带小孩了,他们很多老的经验已经过时了。新手妈妈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化验,合理用药。当你第一次完整地观察孩子生病,并护理孩子度过生病期,我相信,你已经不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新兵”了。随着经验的积累,你就可以慢慢减少对医生的完全依赖了。孩子让我们学会了如何测量体温,多少度是高烧?孩子感冒后,常用哪些药?血常规中的白细胞升高是什么意思,什么时候需要去医院?

我对疾病与孩子关系的理解
当孩子恢复了健康,你会发现,疾病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可怕,而且孩子每生一次病,就会立刻长大很多。而且你第一次从医生嘴里里知道,原来孩子不生病是长不大的,孩子就是在不断生病中建立了自身的免疫功能,从而变得更加健康。
在这里要澄清大家对医生的两个误解:
1.医生的孩子是不是少生病?不是!儿科医生的孩子是不是意味着会很少生病,比一般的孩子更健康?答案还是不是。医生的孩子和所有的孩子一样,也会得各种各样的病。例如有同事的孩子是早产儿,由于先天禀赋不全,在养育他的过程中,她经受了和大多数家长不太一样的历程。早产儿需要更精心的护理,因为他们更容易生病。她儿子出生的时候只有4斤,出生后就住进了暖箱,后来他还出现了黄疸,再后来,胃食管反流、肺炎、腹泻、弱视,早产儿常得的病他都得了。更为可悲的是,她自己是呼吸科医生,她自己的儿子竟然得了哮喘!
2.医生是不是因为有洁癖,对孩子管手管脚?不是!不少人对医生似乎还有一种误解,认为医生特别讲究卫生,可能会限制孩子手不要到处乱摸,不能玩沙子、泥巴,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吃。其实,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太干净反而会增加疾病的发生率。研究表明,“绝对远离细菌和病菌,实际上会增加过敏、哮喘等免疫系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