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经常喊口号,其中一个口号就是“要关注每一个学生”。那么,老师真的能关注每一个学生吗?

打开百度APP看高清图片
当然不能。既然是口号,喊出来就是不能实现的。要是实现了,就没有喊的必要了。老师教学知识,传授知识,而班内有几十个学生,一般来说,初中的班容量不能超过五十五个人。一个班有五十多个学生,老师怎么就能关注每一个学生呢?可以说,班容量过大,造成一个班内的学生人数过多的现象,给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老师不能学孙悟空,练成分身术,也不会像哪吒一样具备三头六臂,只是一个人,就要实行一刀切的管理模式,什么都要求整齐划一,用纪律来约束那么多学生,而不是用人性去温暖每一个学生。
也就是说,学生们都是在严格的纪律约束下学习和生活的,并没有充分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于是,才有了那句著名的口号。教育界要实现这种口号,就要实行教改,让老师们改变教育教学方法,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比较著名的就是分组教学,实行将教兵,兵教兵,要让老师教组长,让组长教组员,就能充分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了。但这种模式很容易流于形式,而不是真的实现一种分组教学。老师要想实现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就要深入研究,而且还要做长期投入时间和精力的准备。要实现分组教学,实现民主测评,实现作业分包与教师审核,实现回答问题的奖励以及作业的奖励等等,一大堆问题不亚于治理一个国家。
很多实行分组教学的学校只是弄一个噱头,引得其他学校的老师和校长纷纷参观,甚至还要卖门票。等到风头一过,就把这种教学模式抛弃了,回到传统教学模式,只有等到别的学校老师和校长过来参观的时候才会用一下分组教学模式,算是一种表演了。其实,分组教学模式并不是不可行,要看学校领导是不是真的推行,是不是具备很强大的执行力与耐心。但很多学校只是跟风搞了一阵子就偃旗息鼓了,回到以前的教学老路上来。难道是校长们都缺乏创新的活力?

当然不是,而是校长们都能算清一笔账。要是长期搞实验性的分组教学,很可能会耽误教学进度,也很可能会流于形式,如此一来就会弄得考试成绩不理想,也不能对家长们交代了。于是,校长要老师们搞一阵子分组教学之后,回到传统教学模式,当然也就不能关注每一个学生了。那么,分组教学就真的能关注每一个学生吗?当然不是,毕竟有教学进度卡着呢。要是关注每一个学生,成绩差的学生就会拖慢教学进度,而成绩好的学生明显“吃不饱”,让成绩好的学生帮助成绩差的学生,给他们讲课,督促他们学习,就会把成绩好的学生耽误了,而成绩差的学生也不一定能把成绩搞上去。毕竟,学生与学生之间并没有太强的执行力,老师也督促不到位,就会产生流于形式的兵教兵现象,其实只是浪费时间,不起什么作用。成绩好的学生发挥不出优势,而成绩差的学生进步不大,成绩中等的学生还是保持中等,有的甚至在分组教学的模式下出现成绩下滑的现象。毕竟,很多分组教学模式只是具备一种模式,而不具备内容,老师备课不充分,批改作业不及时,也就流于形式了。
于是,老师们平时上课只会关注那些成绩好的学生,而对于成绩差的学生却不会关注。因为他们知道,即便关注成绩差的学生也不会帮助他们提高多少,反而浪费了时间,费力不讨好,还不如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成绩好的学生身上,让他们去考高一级学校,而学校的升学率就是评价老师教学成绩的标准,在升学率的限制之下,老师们当然就会关注那些成绩好的学生了,毕竟升学率的提高还是要靠他们,而不是靠那些成绩差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