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碧桂园乡村教育振兴校长成长计划——走在不断学习的路上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
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
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
乡村教育振兴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
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加强乡村校长队伍建设,
是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
今年,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联合国强公益基金会积极行动,面向乡村学校校长、骨干教师组织策划实施“清华碧桂园乡村教育振兴校长成长计划”。从今年4月开始,“清华碧桂园乡村教育振兴校长成长计划”已成功开展两期,目前,第三期正在进行,各位校长、老师纷纷表示收获颇丰。
“清华碧桂园乡村教育振兴校长成长计划”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培训的方式,按阶段层层递进,多模块、多维度地围绕乡村教育展开,课程内容紧抓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聚焦教育热点话题,增强乡村美育教育发展,邀请一线校长、教育专家做交流分享。
课程将覆盖1500名来自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中小学校长,希望通过培训,努力打造一支热爱乡村、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队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的学习感悟。
立德树人,全员育人
——河南省虞城县张集镇中心小学 范文学
8月18日下午,我坐在电脑前聆听“清华大学·碧桂园乡村振兴校长成长计划”的第二场讲座,这场讲座是来自北京教育学院研修学院迟希新教授的《五育并举 融合育人——新形势下全员育人的理念和有效实施》讲座。在听讲座的过程中,忽然就想到了上午做志愿者的所见所感。
这段时间,虞城县遭遇了疫情的袭击,从县城到乡村从干部到群众都在积极抗击疫情。在这样的现状下,我看到了十几位大学生和党员志愿者奋斗在抗疫一线,看到他们,心里感觉到的都是暖意和力量。但也有一部分年轻人,排队不守秩序,十人一组的核算检测不能想着先照顾老人登记,让人皱眉叹息。这应该和“德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吧。
细想之下,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这“育人”是远重于“教书”的,学习知识的过程如果不能融入“品德”教育,孩子将来“成才”了却不能“成人”,那我们的教育工作是十分悲哀的。
那么多年来,“分数”的指挥棒依然影响着教学工作的侧重点,我们该如何将德育工作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去?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如何能更好地配合起来做好德育工作?“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在新形势下,好的德育,就是要多方面融合育人,就是要润物无声,这是我们每一位校长,每一位老师都要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