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北方有一首耳熟能详的歌谣,是这样说的: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自腊八节后,儿时的俺们每天都盼望着放假,盼望着过春节。在农村,春节有很多传统的习俗,放鞭炮、贴春联、拜年和祭祖等等。以往的时候,年关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至正月十五结束。而现在,春节没有变化,而春节假期却越来越少了。
随着文明的不断进步,以前的不少习俗也在文明进步的大浪中被淘尽。但在俺的故乡,最重要的还是春节祭祖,至今这一习俗都在延续。

俺的家在山东泰安的小山村中。在村里,俺们李姓算是小门小户了。俺从小既没见过李姓祠堂,也没见过族谱。连俺们的“辈”都是家里的老人口口相传记下来的。在俺们那里,春节祭祖的形式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感恩的心却不曾变过。
在俺的印象里,每年年三十的时候,是迎祖先回家过年的日子。家族里不同分支的最年长者会在家中摆桌,奉上鸡鸭鱼肉等贡品,并把需要请回家的祖先牌位请出来,一一摆上。同时在桌前,摆上香炉和纸盆。所有的一切准备妥当后,三十下午,整个家族的男性会聚集在村北的空地上。其中家族长者的手中托着一个盘,盘中放着酒、香和纸钱。随后家族中的一个人放一挂鞭炮,最年长者亲自点燃香和纸钱,并说一些请祖先回家的话,待纸钱烧完,向祖先敬酒后,所有人齐刷刷跪下磕头请祖先回家。

仪式结束后,家族里的人各自回家。而俺们就会跑到祖母家中,和家里的人一起叠元宝。待到晚上,家族不同分支的男性各自聚到分支中最年长家中,等到晚10点以后吃过团圆饭,年长者会带上分支的男性去摆有祖先牌位的其他分支家中祭拜祖先。家里的女性则会留在家中迎接其他分支的人来到家中祭拜祖先。
到了年初一,家族里家家户户相互拜年,如果到了请有祖先牌位的年长者家中,首先是给祖先磕头进行祭拜,其后才给年长者进行拜年。年初二下午,儿时的俺们最期盼送祖,因为此刻整个家族会聚在一起,家家户户拿出鞭炮,在村北空地上一起放鞭炮。这个时候,家族里的人有的举杆,有的挂鞭炮,有的点鞭炮,噼里啪啦,好不热闹。
放完鞭炮,送走祖先后,年长者会把祭品和牌位撤去。家人们相聚在一起,吃团圆饭,拉家常。

等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会发面蒸面灯,当夜色来临后,在面灯里放上油和灯芯,和家人再去祖先坟上上灯,以期盼更加美好的明天。
现在俺们那里祭祖的习俗早也发生了变化,再也见不到以往的场面了,转而替代的是年三十的上坟祭拜。虽然形式发生了变化,但没有变化的是我们迎祖送祖的那颗感恩团圆的心,还有不忘本的本性及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图片来源于头条号免费正版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