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流逝,那群风华正茂的60后如今都已经步入了老年,旁看他们成长的轨迹,仿佛就像在看国家成长的道路。
他们这一代人所经历的变革与发展都是可以被载入史册的,有的把握住了时代的机遇为后代创造出了无尽的财富,有的则一直深陷时代的泥潭无法自拔,最终“亡”于这个时代。
60后的他们从出生再到退休,国家经历的每一个重要节点都与他们息息相关,他们渐渐老去,成了不幸而又幸运的一代人。
01 难忘的童年
上个世纪60年代的中国是天翻地覆的中国,国家大力发展重工业,开展各种科学研究。
在这个时代出生的孩子,既面临着童年贫穷的窘境,又获得了国家飞速发展下带来的各种工作机会。
他们背负着专属于他们的时代烙印,那是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因此他们的童年很多人都吃不饱饭。
让现在的60后讲述自己的童年,一大半的人便会提到这一段让人难忘的经历。
他们收藏的每一样物品都保存着时代的记忆,“号召青年下乡劳动的海报、印有劳动青年的铁杯、蓝色衬衫”。
这些真实存在的物品作为历史的印记,它们向我们再现了60后生活的状态,表达了60年代的务实的精神状态。
它们为60后提供了一个情感发泄的窗口。
60后的童年有着现代儿童缺乏的最纯真、最质朴的快乐,不像如今孩子那样每天放学回家最期待的就是能够玩父母的手机,他们最期待的便是和同一个院子里的小朋友一起上街玩耍。
现在的小孩子,整个童年被功课和电子产品占满;60年代的小朋友,整个童年则是被欢声笑语占满。
他们走路都带着风,谁先放学谁便跑去叫人,渐渐地其他人户家的小朋友都被叫了出来。
在炎热的夏天,他们蹲坐在布满灰尘的黄土上,大树为他们提供荫蔽。大树下时不时地传来一阵银铃一般的笑声,因为斗蛐蛐对他们来说,是夏天最好玩的游戏。
树叶尽落的秋日,他们便围站在院子门口,单脚玩着跳房子的游戏,一玩就是一个下午,等到院子里传出“回家吃饭了”的声音以后,原本围成一堆的孩子便尽数散去。
在国家刚起步的年代,实施的各项方针政策都是在探寻,探寻着如何才能寻找到让国民幸福的康庄大道。
在艰苦的年代,很多60后都没有在启蒙时期接受过教育,但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孩子来说,在生活中他们处处都能寻找到学习的乐趣。
在彩色电视还并不普及的60年代,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电视剧,他们也不知道他们真的可以通过一个屏幕看到一个立体的故事。
直到“露天电影院”的出现,他们才知道原来还有这么有趣的东西存在,小朋友比任何大人都了解村口露天电影的播放时间。
只要一到电影固定播放的时间,他们就会激动得连饭都吃不上,一窝蜂地涌去了露天场地。
在寒暑假的日子,除了与小朋友一起玩耍,帮助父母做农活也是每个60后不可避免要做的事情,小小的肩膀,便能承担起与自身体重相不符的粮食。
因为那时还并没有推行“少生优生”的政策,大多数的60后都有好几个兄弟姐妹。
他们不仅睡在一起,有时候还会穿同一件衣服,这一切都是因为那时的物资匮乏。
但尽管日子过得不算富裕,但那种充实感是任何东西都比不了的。
年幼的他们还明白不了日子的艰苦,但看着父母依然每天乐观地面对粮食紧缺的日子,他们学习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日子,才让他们能够在改革开放的日子把握住时代的机遇,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他们继承了父辈的意志,学会了顽强拼搏。童年是难忘的,对任何一代人来说都是难忘的。
02 变数
因为国家政策的变动,通往大学这个平台的桥梁却被整整斩断了十年。那些心中有抱负的青年,只能抱着遗憾进入了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