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进入高中的他只能从高一读起,不能够插班到高二与他们同复习一个月以后,直接参加高考。
这就让秦夫心中产生了顾虑,如果他从高一读起,那家中要支付的学费就是一个大问题。
父母通过务农也只能勉强将这个家经营下去,如果让他读两年书,这对父母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负担,心中万分失落的秦夫只能背上书包回到家中。
看着一脸悲伤的秦夫,父母非常关心地问道:“没有上学吗?怎么回来了?”
“我回来是想和你们商量一个事。”
秦夫将事情的原委都讲了出来,就当他以为父母会沉默地低下头时,他的父亲却非常坚决地表示:“必须给我读!家里就算是拆瓦片都要把你两个兄弟供下去。”
“你哥哥在备考大学,你就继续回去读,两兄弟还能在学业上相互帮助。”
“我和你妈妈就是两个没读过多少书的农民,你们两个要是读出来了,那就是我们秦家祖坟冒青烟了!”
在受到父母的鼓励以后,秦夫充满斗志地赶回了学校,开启了第一年的高中生活。
因为是寄宿制学校,秦夫几乎是一个月回一次家,他将自己每日的开支缩减到了最小,为的就是不让父母太过劳累。
饥饿像是老朋友,每天陪伴在他的身边,但没有办法,他只有熬才能真正地出人头地。
因为缺少应有的维生素,秦夫的手上经常脱皮,嘴巴上也经常长着溃疡,但他只能默默地忍受着。
哥哥考上大学以后,常偷偷塞给他一些零花钱,但秦夫还是不敢用,只想把这笔钱存着,日后拿给爸爸妈妈。
两年过去了,秦夫也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考。在高考报名之前还发生了一些小插曲,因为高考报名的人数过多,所以限制了一部分的考试名额,秦夫因为成绩始终名列班上前茅才得到了这次宝贵的机会。
当他拿着准考证回到家的时候,秦夫的父母高兴地将准考证拿在手上反复观摩,仿佛那就是秦夫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家中没有物质条件为秦夫办一场送行礼,秦夫就在父母的注视下,踏上了考场。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以高出分数线39分的好成绩成功地考入了武汉大学。
当武汉大学的通知书发到秦夫的手上时,他高兴得跳了起来,那时考入大学不仅仅是彻底改变了家中世代文盲的历史,更是解决了家中的经济问题。
因为大学会为大学生发放粮票,各种没有接触过的福利,秦夫都能够有机会去接触。
秦夫考上大学的消息传遍了整个村庄,乡邻的人家都赶到了秦夫家的门口,为的就是瞧上一眼,这个“状元郎”究竟长什么样子。
在出发去武汉时,家里的所有亲戚都前来为秦夫送行,有的亲人为秦夫置办了一套像样的衣服,有的亲人则是将手帕送到了秦夫的手中,手帕里包裹着1块到5块数额不等纸币。
这些举动都让秦夫感到非常感动,虽然数额不多但其中却包裹着亲人们满满的爱意和希望。
最令秦夫意想不到的就是父亲给的那笔70元的“巨额”财产,一开始秦夫并不好意思收下,但拗不过父亲,在上车前他还是将70元装进了自己的内包中。
到后来成家时,他才知道那笔钱是父亲准备给哥哥用来娶媳妇的钱。
作为60后的他,在踏入校园的那一刻,才真正地切实地感受到了“改变命运”这四个字。
还有一位名叫刘信红,是一名基层工作者。她在得知高考恢复以后的第一时间就开始准备起了考试。
那时能考上一个中专,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为了确认自己的考试没有大问题,她几乎隔一两天就会蹬着自己的自行车去报名处询问。
当录取通知书到她手上的那一刻,她才明白原来时代为她提供了这么多的机会。
他们是幸运的60后,他们抓住了时代的机遇,改变了自身的命运。
那股不怕困难的精神,也一直延续至今。
03 精彩的一代
对于60后来说,最精彩的莫过于他们经历了中国最辉煌的时期之一,那就是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