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月,为朋。从小到大,我们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各有各的模样,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智慧,能做朋友的人,无非就是那个和自己的脾性合得来的人。
益友,赞我,助我;损友,谤我,毁我。益友,是我们一生的福分;损友,也是我们人生的历练。但无论与谁同行,这都是我们生命中的一场自我修行。
益友,是那个在你幸福时,真心送出祝福的人,是那个在你高光时,共同分享喜悦的人;也是那个在困难时,主动伸出援助之手的人;是那个雪中送炭的人;是那个你不便言说,他也懂你,在背后默默帮助你的人。
人都是要长大,变成熟,小时候圈子小,友情很纯粹,吃一颗糖,喝一瓶饮料,玩一场游戏就可以成为友情的连结,青梅竹马般的友情也是最难得的。长到一定年纪,圈子变大,我们身边的朋友会越来越多,但能开怀畅饮,袒露心扉的却越来越少,人们戴上了伪装的面具,世界上最难卸的妆,就是人的伪装,不敢把真实的自己暴露在人前。
这时候,一个人的纯粹变成了“傻”,一个人的“天真”变成了无知,一个人的真实变成了“缺心眼”。是的,社会就是这么残酷,像一个大染缸,把最纯真的那个自己染黑,套上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外壳。
人生如逆旅,知交零落是常态,倘若有一两知己,陪你哭,陪你笑,请且行且珍惜。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我最喜欢的诗人就是大文豪苏轼,他那种洒脱,超然脱俗的性格很吸引人,他的一生中遇到了很多人,有他的知己友人黄庭坚和佛印,他们月下畅谈,湖上泛舟,饮酒作诗,乐哉。有趣的灵魂和有趣的灵魂相遇,只会乐趣加倍,他们之间的友谊便是如此。高山流水的知音之情,不外乎就是他们三人的关系写照。
但还有一种友情,便是陈希亮与苏轼。苏轼当时名满京城,锋芒毕露,陈希亮却为人刚劲,不留情面。苏轼自负才高八斗,但陈希亮却肆意更改苏轼写的公事公文,不假辞色,毫不客气。可陈希亮真的是故意刁难苏轼吗?其实,他之所以这样,就是要矫正苏轼的傲慢之气,后来苏轼也知道了他的用心良苦,特地写了《陈公弼传》来感谢他。
真正的益友并不是吹捧你,盲目夸赞你的人,而是知道你的缺点,即便惹你生气,但为了你的未来发展,也要改变你的那个人。人世本凉薄,各人各自扫门前雪,未经世事,有人为你指点迷津,有人为你搭桥铺路,就是人生一大幸事。
《说文解字》里面说,“诤友,止也,止其失也。”意思是,真正的好朋友,会劝你免犯错误。苏轼在官场盛气凌人,也因此树敌不少。这时文同写文警示苏轼不要过分标新立异,容易遭暗算。后来苏轼不得志,在《戏子由》中宣泄自己的不满,文同又和诗一首加以劝导,言辞谆谆,语重心长。能遇到真心实意对待他的人,苏轼也是心怀感激。
我也是一名长辈,我也会偶尔劝诫我的后辈,更多的是言语。只写过一次信,写给吾弟,我认为在当时,相比于物品,他更需要一次正式踏入青春期的“成长礼”。
也许当时我的管教和严厉会让他不舒服,中间会有数不尽的争吵无奈隔阂,但这次,我希望他能完成属于自己的青春期的蜕变,未来,你已经不再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小男孩,更多是知道自己将来的责任和义务,要想变成蝴蝶,就必须经历破茧而出的痛苦,要想变成凤凰,就必须经受浴火重生的涅槃煎熬,没有一次成长会很舒服,但成长之后的果实会很甜。
果然,一个男孩子认真努力的样子真的很帅气。我的身份不仅是他的长辈,更是他的朋友,更是那个为他答疑解惑,一直站在他身边的人,其实我更喜欢他那倔强,自尊心强,一脸不服输的样子,也是,这才是一个男人真正该有的样子。
其实不管是谁,遇到谆谆教导自己的良师也罢,遇到志同道合,结伴而行的友人也罢,那就是一种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