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为什么人越长大,越喜欢沉默?”
高赞的回答是:“因为有些人无话可说,有些话无人可说。”
成年之后,你就会发现,身边很多人,不合群,也不喜欢说话。他们就算是在群体里,也是默默无闻的样子。
如果你以为他们是没有出息的人,不值得交往,就大错特错了。对他们高看一眼,学习他们的优点,才是最理智的做法。

01
不爱说话的人,不是不说话,而是一言九鼎。
东晋时,有一个画家顾恺之,行为有些“异常”。
比方说,他画了一个人物,好多年都不会画眼睛。他帮大臣裴楷画像,额外添加三根胡须,还说“特别传神”。
有一次,瓦棺寺要扩大规模,召开大会,就号召大家募捐。
你给十元,我出百元,寺门口,好不热闹。
顾恺之走到门口,挥笔写下“我要捐一百万”。
和尚们很疑惑,一个穷酸的画家,去哪里拿钱呢?顾恺之不慌不忙,在墙壁上作画,并且把院门关起来,不让人看。
过了一个多月,顾恺之传话出去:“第一天来看画的人,给十万,第二天来看的人,给五万,第三天来看的人,随意给......我准备画维摩居士的眼睛了。”
方圆百里的人,还有一些远方的官员、富豪,专程来看顾恺之画眼睛,给的善款,超过了一百万。
俗话说:“无信则人危,无法则国乱。”
如果一个人说了话,但是做不到,以后说再多的话,也是废话而已。因此,说话之前,要有筹划,看看自己有没有说谎,是不是可以做到,说话之后的结局如何。
说话不多,也喜欢一个人独处的人,其实是在独立思考而已。
在不知怎么办的时候,我们总是强迫自己“静一静”,然后就会想到办法。再开口,就是解决困难了。
把“静一静”成为常态化,为言语负责的精神,会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在外人看来,你不说话,或者忽然就“哑”了,是奇怪的,但是你却心中有数,见怪不怪。

02
不爱说话的人,不是不合群,而是远离三观不同的群。
也许,你会这样认为:不合群的人,总是形单影只,拒绝所有的应酬,工作中也习惯了独断,很少和同事交流。
事实上,不合群是一种态度,并不一定消失在群体里,或者是一个人独居深山,不问世事。
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从小就显露了不合群的征兆。
他十一二岁时,和母亲去亲戚家赴宴,大家都打扮漂亮,聊海阔天空的话题。唯独他很冷漠。母亲觉得没面子,要他说点什么。
他说:“这不是我的志向。”
从郑玄的人生历程来看,他并不拒绝群体。
少年时期,他先后在张恭祖、马融等人名下读书;成年后,去多地游学,还办了学堂,亲自讲学。
到了中年之后,他回避“乱世”,从此闭门写书,研究学术。他对《毛诗笺》《周礼》《仪礼》《礼记》等书,进行了注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观念,也有自己的路要走。如果你走东边,去看日出,别人要去西边看风沙,为什么要强求自己,跟在别人身后呢?
时局不同,年龄不同,你的三观也会有所改变,并且你很可能和时代“格格不入”。要是你强求自己合群,肯定会很难受。不如远离群体,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过一段时间,有同层次的人来交往,人生就热闹一些了。
简单来说,聪明的人,能够“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还能够“自立门户、自己拉山头”。
对于当下所在的群,可以做到“边走边扔”。当自己的层次变高了,把低层次的群,就放弃了。当群里的人都“变味”了,就可以果断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