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风雨,有时成为父母抱怨我们的理由,有时也成为坚强我们意志的决心。我们一直生活在自己的理想里,永远相信“有努力就有希望”的真理。
岁月像一叶小舟,载着我们一路走到今天。如今的幸福生活,远离了曾经的天空,淡化了曾经的辛苦。想到当年吃过的苦头,俨然都成了现在津津有味的谈资。
面对岁月,我们感动于当下的安静。人老一年,稻老一夜。我们不知不觉地走进了晚霞的行列。年轻时爱热闹、赶时髦,不怕熬夜,不怕苦干,加班加点,精神十足。现在退休了,人也变得安静了。
安静的意义在于,安于自己的生活,不给别人添麻烦;静是不叨扰、不攀缘,过着自己作息规律的生活。
年老的岁月里,让我们安然于生活的晚景,不奔不忙,只为身体健康;不争不抢,只为心情开朗。生活告诉我们,变化是常态,心态影响生活。
面对昨天的自己,我们懂得了得失的真谛。人的一生,生活在不停地付出与收获之间;人的一生,也是不断地了解自己,认识生命的一个过程;人的一生,更是生活在得与失的矛盾之中。
为了得到名利,得到生活的安乐,我们曾经耗费了精心和心力,有时为了个人的进步或孩子的成长忽略了应有的孝道。
到了年老时,静下心来,回望走过的道路,不禁会有所醒悟,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得失的权衡,哪能一概而论呢?
面对当下的自己,我们明白了是非的义理。《六祖坛经》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 如果是真正的修道人,就不会见到世间的过失;如果只见到他人的过失,那么,只能说明自己思维的偏差和错误。
惠能大师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看待事物的观点,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人生哲学里。真理不用争论,真理之外的事物又没有标准。安放好自己的心,远离是非的争论,就是对自己最好的爱护。
面对明天的自己,我们释怀了烦恼的源头。昨天的生活状态,是今天身心的因;今天的身心状态,是明天生活的果。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因果中。
因果告诉我们,每一个烦恼都有它的源头,每一个幸福都有它的原因。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过后,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
只要不管闲事,心情就会自在朗然;只要不讨便宜,就不会上当受骗;只要善良有度,不求回报,就不会气愤后悔。只要切断了烦恼的源头,我们的心情就会越来越好。
岁月,是生命给予我们感知人生历程的记录;自己,是我们在生活中学会反思生活的另一个我。生活之所以美好,是因为我们有颗美好的心;人生之所以珍贵,是因为我们懂得了对生命的爱惜,还有对亲人和朋友的牵挂。
自古以来,凡是才华出众、能力超强的人,比常人经受的磨难多,甚至寿命也不会太长。因为拥有任何高于平常的东西,都是造物主特赐的恩典,需要特别谦卑的心来承载。
如果一个人被赐予了超越常人的恩典,他却不懂得谦卑低调,不知道感恩叩谢,并且把这恩典当作自己的本事,他便由获恩者变成了忘恩负义者。
红尘万丈,不过是一场缘起缘灭;情深几许,不过是一场缘浓缘淡。一场相遇,便是一场花开的绚烂;一场离殇,便是一场花落的荒凉。
一念花开,情深意长;一念花落,指尖微凉。我想要的日子,有花有茶,有诗有酒,有你有梦,故人不散,红尘不晚,岁月无恙,河山可期!
古人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意思是一个人只有专注于自己的事情,不大肆张扬,不爱出风头,把心思都用在打磨自己上,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道理很简单,一棵小苗要长成一棵大树,必须先把根扎下去,然后慢慢地向上长,这样才能经得住风雨的考验,才能茁壮成长。如果没有很深的根系,长得越高越危险。
看一个人的信仰,就看他对人的态度是谦卑,还是骄傲。如果是前者,说明他的心中有敬畏,如果是后者,说明他的信仰只停留在表面上。
前者深知一切来自造物主,一切最终要归于主,所以他从来不会恃才傲物,不会口若悬河,不会盛气凌人,不会目中无人。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人,他把自己看得很低,低到尘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