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月30日,父亲终于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父亲在日记中写道:“我向往了二十年的理想要实现了,这是多 么激动人心呀!我决不辜负党和同志们对我的期望,做到思 想上入党,忠心耿耿地为党为人民工作”。
父亲常说,民政工作就是“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 服务”的。盐池县是革命老区,优抚对象多,但是由于解放 初期民政工作不规范,还有很多工作没有落实到位,一些有 功之臣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和待遇。为了摸清全县的基本情 况,真正把党和人民的关怀送达每个优抚对象。父亲骑着自 行车,走遍了盐池县的每一个村庄,记下了哪家是困难户、 五保户;哪家是光荣军属;谁是退伍复转军人、谁是残疾 人。在下乡走访中,发现了100多名老红军、老八路、老复转 军人因军人证件丢失而不能享受国家优抚政策,父亲为他们 四处奔走,调查落实情况,最终为这些革命军人补办了证 书,使他们享受到了国家优抚政策和补助,感受到党的温 暖。有一位从江西井岗山一直跟着红军长征到盐池的红军战 士王富,在一次战斗失败撤退时,把证件藏在了一位老乡家 的坑洞里,化妆成农民才脱身,后来在盐池成家当了农民。父亲根据这位红军老战士给陈毅当过马夫这一线索,为他证 明了身份,后来还把他安排到县烈士陵园看大门,为中小学 生们讲红军故事。
相信很多人都去过盐池县烈士陵园(旧址)吧?那是由 父亲一手策划,亲自选址、亲自参与烈士纪念塔的设计、亲 自负责督建的。为了节省资金,父亲动员家属和周围群众去 义务劳动,当时的我只有7、8岁,也去搬过砖。烈士纪念塔 建成了,父亲请书法家李林伯题词,并利用业余时间和任永 训叔叔一个字一个字地誊刻、一个字一个字地描红。烈士纪 念馆建成了,缺少烈士的生平资料,父亲亲自到档案馆翻档 案、查资料,找画师为烈士们画像,为烈士们装桢相框,终 于使74位革命先烈的事迹跃然上墙。那个时候,父亲总是很 晚很晚才回家。父亲总说,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为我们换 来了今天的和平和解放,我们做这么一点工作又算得了什 么?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记得他们、缅怀他们。每年清明,学 生、周边县市的群众都会到烈士陵园纪念革命先烈。
1978年,父亲当了副局长以后,每年亲自制定工作计划,严格认真落实,使盐池县民政工作年年有新发展、新变化,各项民政业务工作都走在了全区各县市前列,受到各级 领导的好评和表彰奖励。1979年父亲为残疾人办了福利厂, 建成当年就开始赢利。随后又推动各乡镇办福利厂,全县80% 的残疾人得到就业,开创了宁夏农村兴办福利厂的先例。 1982年,父亲积极争取资金乡乡办起敬老院,让农村五保老 人无后顾之忧。1984年,父亲当了局长后,又在县城南郊为 20多位孤寡老优抚对象盖了一座光荣院,让他们安享晚年, 老人们乐得合不拢嘴:“还是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
退伍复转军人因生活、住房、看病的“三难”问题上访 是全国性普遍问题,而盐池县却做到了“零上访”。父亲积 极组织开展职业培训指导他们多种经营;送补鞋机鼓励勤劳 致富;落实无息贷款帮助100多人自谋职业;为有技能的退伍 军人联系到公安局当协警、到银行当保安、到柠檬酸厂当工 人等等。全县军地两用人才安置率达100%,农村退伍军人安 置率达70%。当时没有实行农村医保,父亲采取动员乡财政出 一点、群众集一点的方法,为他们办了“医保互助金”。父 亲还提出“自力更生、亲友相助,群众帮工,国家资助”的 方法,为他们解决了住房难问题。这些做法也激励了盐池县 的年轻人踊跃报名参军当兵。
毫不夸张地说,父亲的一生把工作当成了生命,当成了 一切,像春蚕吐丝那样,兢兢业业,到死方休。母亲总是 说,父亲太坚强了,生病都不休息,那年胸部疼得厉害,发 着烧,头上直冒冷汗,还要坚持上班,直到住院才知道得的 是胸膜炎。加班加点对他来说那是家常便饭,可他从无怨 言。
从1983年开始到1994年退休,父亲年年被评为先进,奖 状、荣誉证书两个抽屉都装不下。先后被国家民政部授予 “全国民政信访工作先进工作者”“全国民政系统抗灾救灾 模范”“全国拥军优属模范”“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工作者”等称号,2次被自治区党委、政府评为先进个人,多次受到自 治区民政厅、银南行署、盐池县委、政府的表彰奖励,2次受 到中央领导同志接见和合影,获得登上天安门城楼拍照留念 的殊荣。父亲的先进事迹曾被宁夏电视台、宁夏日报专题报 道,宁夏军区还以父亲为原形拍摄了电视剧《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