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落孙山”的赵海心有不甘,同样不甘的还有赵海父亲。赵海父亲拿出牙缝里的钱,把儿子送进了补习班,回到家更加拼命挣钱攒钱,又托了些人照顾赵海。赵海果然是争气的,第二年取得了更加优异的成绩,填报志愿时多了个心,终是去了外省一所名校。
这次,录取通知书毫无悬念地送到了赵海手里,一家人看着这张纸,欣喜若狂。正是这张纸,让赵海一家扬正了头挺直了腰;而赵二叔的儿子赵权,连高中的门都没踏进去。
赵海大学毕业任职外省,工作繁忙加上路途遥远,多年未曾回老家,连结婚生子这等大事也只是电话里告知父母便过,赵海父母仅是在信件的照片里看到过儿媳和孙子的模样。同村人只晓得村里赵家出了条“龙”,飞进了大都市,但没人见过成家后的龙颜,只成了村里的神话,以此勉励自家孩子发奋图强。
某年过年时,赵海终于回来了!
关于赵海,除了赵家已经没几个人还记得他的模样,但在农历的最后几天里,赵家出现了一阵骚动,赵海父亲买回来好多的鞭炮,向来节俭的赵海母亲提前几天就开始买肉买鱼。直至一天热烈的鞭炮声响起,前去看热闹的人围了里三层外三层,都在诉说着“龙”的故事。
“……几年不回来,一回来就是腰缠万贯。上至祖辈叔父,下至姊妹兄弟,逢人就撒红包,大方得很!”
“……人家这次回来,兜里揣了五百万呢,五百万是啥概念?在这坡上种一辈子地都凑不上这个数,人家年纪轻轻就挣到了!”
“……媳妇儿家里是城里吃官家饭的,赵海又聪明能干,这下子,赵大娃老两口福气下辈子都享受不尽嘞!”
凤凰男、高官家的乘龙快婿……每人嘴里说出来的桥段堪比电视里的戏本子。在乡亲们的围观下,赵海露面了。首先给众人鞠躬道谢,感谢大家多年来对其父母的帮助与关照;其次感谢大家对自己的关心,示意妻儿上前问候;最后是给大家分发了些香烟糖果,说了些新年的祝福语。
赵海这些年在外面发福不少:挺着将军肚,衬得本就不高的个子愈发显矮,厚厚的镜片儿,一笑起来,一堆肉往中间挤,连眼睛都快要看不到了,加上头顶稀稀疏疏的发,油腻大叔的形象让这位大才子给人一种“未老先衰”之感。同样地,妻子王艳并未“相如其名”,皮肤松弛拉垮,过半的白发,口口声声说着自己是“城里人”,却又整日里裹着花棉袄,任凭衣服上满是油垢;儿子也是个小胖墩,小小年纪就架上了眼镜,一口流利普通话里夹杂着英语。
总的来说,这一家人怎么看怎么新鲜。有个族亲上前去认亲,受到了赵海的礼待,见状,认亲的人多了起来,拐着弯绕着趟的都是亲戚,赵海快认不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