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大师告诫说:“不要轻毁任何一个人,这是大乘佛法的菩萨戒。你明知这个人是骗子,但并不因此看不起他。他来骗你,说明他有需求,达不到目的,他会睡不着觉,明天还会想办法来找你。你干脆受他一骗,让他睡一个好觉,亦一大乐事也。”
对骗子都不“轻毁”,这种境界就很高了。我们平时起码要保证不轻视和贬低接受帮助的朋友,以免损害善心的价值。
播种爱心,与人为善
一次齐宣王坐于堂上,看见有个人牵着牛从堂下走过,于是就问道:“牵这头牛去干什么啊?”那个人回答说:“用它的血来涂祭新铸的大钟。”齐宣王说:“快点儿将它放了吧,我不忍心看见它因为无罪而被处死时那瑟瑟发抖的样子。”那个人疑惑地问:“那么钟就不用血来涂祭了吗?”齐宣王说:“怎么可以废掉这个礼仪呢?用羊血来代替吧。”后来孟子知道此事,夸赞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即仁心。
南怀瑾先生认为,这种不忍之心,即人类仁慈心理的根本,这种心理似乎人人都具有,却被后世称为“妇人之仁”,成为一个贬义词。实际上妇人之仁也正是真正慈悲的表露。
鲁迅先生的诗说得好:“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
1929年9月,鲁迅先生的夫人许广平生育一男孩,取名海婴。
海婴生性活泼,经常缠着父亲。鲁迅喜欢饭后靠在藤躺椅上,把零食放在桌边,一边慢慢地吃,一边悠闲地看书。海婴经常从藤躺椅下钻出来,毫不客气地抢父亲的糖果、饼干。鲁迅只是微笑地看看儿子,从不呵斥。海婴也从来不怕父亲,有时还会跑到他的身边,轻轻揪他的胡学航,更喜欢的是骑马一般坐在他的身上。
由于鲁迟对自己动年党的束缚人性的封建教育十分不满,所以他不愿让海婴 重路覆椒,因而他喜欢孩予“救说、敢笑、救骂、敢打”的天性,愿他做一个活 波而真诚的人。
一次,鲁迅告诉束访的朋友说;“这小孩淘气,有时弄得我头昏,他竟问我: ‘爸爸可不可以吃?、我答;‘要吃也可以,自然是不吃为好。”友人听了发笑, 说孩予正处于幻想旺盛时期,所以会闹由这样的笑话,鲁迅点头称是。后来,他 作了一首《答容俏》的诗,写出了他对孩子的一片爱怜之情:
光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如否兴风狂啸者,四胖时看小於苑。
楚人称虎子於苑。鲁迅爱怜其子,意在期望他成为虎虎有生气的栋梁之材, 不料海婴刚满7岁,鲁迅使撒手人寰,鲁迅在去世前嘱咐家人:“孩子长大,倘 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学家。”
鲁迅一生,怀着“立人”的理想,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任何形式、任何范围对 人的奴役与压迫。他的语言锋利如剑,人木三分,即使受到攻击与迫害,也绝不 晏协,绝不饶恕。他真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真豪杰。但是他却是侠骨柔肠,如 此怜爱自己的孩子,让人难以置信。但事实如此,先生的这一番怜子情怀并没有 损害他的硬汉形象,相反却使其更加可敬可爱。心中有情有爱,世界才会风光无 限。仁爱之心如一盏明亮的灯,它可以照亮我们的人生。所谓仁爱,就是先想到 别人,能宽容别人,就是要与人为善。
《贾谊集》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楚惠王吃酸莱时,突然发现菜中有一条蚂蟥,他没有声张,不动声色地吞了 下去,结果肚子痛得不能吃饭。令尹前来问候,关心地问道:“大王怎么得了这 种病?"
楚惠王说:“我吃酸莱时见到一条蚂蟥,心想,如果把这事张扬出去,只是 斥责庖厨等人,而不治他们的罪,就违反了法度,那样,今后我自己的威信就无 法树立;如果追究他们的责任,就应该诛杀他们,这样,太宰、监食的人,按法 律都将处死,我于心不思啊。所以,我只好把蚂蟥悄无声息地吞咽下去。”令尹 深深地施了一礼,祝贺道:“我听说上天是铁面无私、六亲不认的,只是辅佐有 德行的人。大王您大仁大德,正是上天保佑的人啊,这点小病是不会伤害您的。” 当晚,楚惠王胃里的蚂蟥真的出来了,他也不用再忍受疼痛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