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爱我之前先爱你自己,
爱我的同时也爱着你自己。
你若不爱你自己,
你便无法来爱我。
这是爱的法则。
因为,
你不可能给出,
你没有的东西。
——维吉尼亚·萨提亚《如果你爱我》
儒家说“仁者爱人”,佛家说“普渡众生”,基督教说“十戒”,我们所处的社会,宣扬的价值观都是要利他与行善,而一个自私的人是被社会所厌弃的。
利他之心本没错,然而人首先得承认自己是自私的,我们只有先自爱才能爱他人,然后再“以其无私而至其私”,通过帮助别人成就更好的自己。
人首先是自私的
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是20世纪最经典的著作之一,这本书提到一个很重要的观点,经由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任何东西都是自私的。
基因本质上是自私的,而人类个体是基因的载体,基因的自私性通常会导致个体行为的自私性,因此人本质上也是自私的。
例如说,资本主义,或者说整个现代社会的发展就是建立在自私基础上的。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了奠定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理论基础的《国富论》,主张“看不见的手”调控市场,交易是建立在人性自利的基础之上,买面包的厨师并不是出于善心而做面包给我们,而是通过面包交易能够带给他利益,他提出人类的自私自利是社会财富的驱动力。
此后达尔文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自身的生存是第一要义,要生存下去,人必须从自身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刘慈欣的科幻巨作《三体》里的“黑暗森林”法则,各行星文明生存也是建立在自私基础上,为此甚至要消灭其他冒头的新文明。
先爱自己,才能爱他人
《自私的基因》里提到,基因是自私的,但基因为了更有效地达到其自我生存的目的,会滋长出利他主义,以利于群体更好的生存。
亚当·斯密也说:无论人类被描写得有多么自私,其本性之中显然有某些原则,令其关注他人的命运,让他人的幸福成为对其来说不可或缺的东西,尽管除了眼前此种情景所获得的满足之外,他从中一无所得。
所以博爱,合作,共赢成为人类普适的价值观;我们国家会宣扬雷锋精神,先进个体;国与国之间会进行合作,共同组建联合国。
简而言之,利他是为了更好的利已,利他是建立在利已基础上的。
而为了整个群体的更好生存,社会普遍宣扬的是利他精神而不会鼓励利已,在这样的社会文化下利已是一种被厌弃的行为。同样这样的社会文化不鼓励我们揭示个人需要,我们很少关注自己,因为表达个人需要常常被认为是自私的。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爱别人是一种美德,爱别人是可以接受和理所当然的,而爱自己是一种罪恶,导致我们很容易忽视自我的需要,甚至忽视了自尊与自爱而难以做到自我接纳,从而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与情感发展。
1、自责是尚未满足的需要的可悲表达。
例如,生活中不免会遇到各种挫折,时常陷入忧伤、悔恨等情绪之中,用“把事情搞砸了”“我好没用”等各种苛刻的语言指责自己,陷入自我消沉的痛苦中。其实,这是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的表达。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重要的是在经历中成长,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时,这时候我们可以尝试去了解自己过去行为所要满足的需要,我们可以问自己:“我什么样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通过聆听自己的心声,我们就能发现心灵深处的需要。此时,我们就可以原谅自己。我们意识到,尽管过去的选择并不理想,但它也是为了实现内心的渴望。
我想通过个人经历来说明自我宽恕的例子。
2021年我学习了正念,也就是要活在当下;然后也学习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我们应该把精力聚焦于影响圈而不是关注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