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一个以劳动为荣的年代。
读小学的时候,每到假期,结束了一个学期的学习,小伙伴们都会成群结队,一起去农场找事情去做,也叫作“打零工”。或给玉米青苗撒化肥,或给刚长出不久的小茴香间苗,也许会去葵花地里锄草,总之,每个假期将会在劳动中度过。一天挣三五毛钱也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满足!
那时的学校打小就教育孩子们热爱劳动,上学的时候要带粪筐,星期天要割战备草,(备战备荒为人民是那时再熟悉不过的口号了),假期里学校也会抽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参加集体劳动。自然,孩子们也从不会把劳动当作负担,甚至会通过劳动收获某种快乐。
1972年初冬的一天,没有太阳,天阴得很低,仍然没有下雪,只有瑟瑟的寒风轻抚着枯了的树叶和刚刚褪去绿色的枯草,给广袤的华北大地涂抹上千百年来独有的色调。毕业考试之后,还没等结果出来我们就参加农牧场的劳动了,劳作一天刚回家,虽然还只是下午4点多,但蒙蒙的天际已然带来一丝傍晚的感觉。天空低得叫人压抑,也静得出奇。母亲抱着一撮柴火走了进来。
“听人说纸厂开始招工了,你也不去看看能不能报上名。”
母亲声音低得像是跟自己说话。自从父亲去世以后,一家人生存的重担就落在了母亲的肩上,母亲没有文化,也没有固定的工作,有的只是健硕的体魄和对艰难困苦坚强的忍耐力。
那时已是文革后期,全国各地工厂开始复工,三天两头就有人来招工。看着那些大哥哥大姐姐们高高兴兴走上工作岗位,我是由衷的羡慕。初中毕业后,我就一直盼望着也有机会走出家门,走出我们这个贫穷的地方。因为纸厂就在本地,所以一开始就对我没多大吸引力。
为了不使母亲太过操心,我还是骑着自行车来到纸厂。
那时省里的五七干校迁到了我们这里,在一些有办厂经验的老干部的撺掇下,就办起了这座纸厂。厂子其实还只是建起一座厂房,还有一些没有拆去包装的机械设备随意地躺在院里,包装箱上松动了的三合板在寒风中猛抽着木框“啪啪”作响。
院里没有一个人。
我来到厂房前面也是刚刚才建起来的一排小平房前,认真的透过一块块挂满灰尘或贴了报纸的玻璃往里瞧。终于在一间办公室里看到了人影,可我没敢进去。
“进来吧!”
显然,里面的人看到了我。
“你叫什么名字?多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