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小说《活着》,年轻的时候只是觉得色彩悲哀。现在人到中年,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就是活着,苦难是常态。
我曾经无比想要追寻一个信仰,用来寄托我偶尔发散的思维,可是很久都没有结果。宗教和哲学似乎是一种土壤,种下什么种子开出什么花,由你自己想要答案的那个问题决定。
80后的人,念书比70后60后要多,经历的社会剧变也多,而且恰好是他们步入社会,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到了眼下,十几二十年的社会闯荡,他们又比90后有更多的人生体悟,所以他们活的最痛苦。他们有思想,就会有自己的认知,经过这么多年的社会毒打,他们又会有自己的圆滑世故,可是,他们依然格格不入。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我们想好好教育孩子,让他们不要像我们成长的路一样,可是我们办不到,感觉充满了无能为力,眼睁睁地看着他们重复我们。我们以为我们自己努力,辛苦一点,他们的未来一定拥有很多选择,更自由,更多元,更开放,更随心。可是,一切都是徒劳。
我喜欢喝酒吗,不,我实在讨厌。抽烟呢,我也不喜欢,那么我为什么抽烟喝酒,因为我不知道我喜欢什么。自律的人确实能得到高级的快乐,放纵的人得到低级的快乐,其实他们都不快乐,心里快乐的人才真的快乐,无关肉体自律还是放纵。
一座城市几百万人,两个人偶遇的概率其实是很低的,目前你身边出现的人,都是你自己主动走到他的面前,所以不必讨厌谁或者喜欢谁,都是你自己要的,别人并没有选择的权利。你有一万种可以封闭自己的办法,就不必去苛求别人来迁就你的内心。
报刊亭越来越少,以前好看的杂志和小说,报纸和期刊,它们去了哪里呢。直播的人好多,拍视频的也好多,看的人也多。鲁迅先生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快乐如果用放弃思考来得到,那么大脑一定萎缩得比较快,年纪大了容易老年痴呆。
服装店里打工的人,穿着新衣服,每天换不一样的,只是不敢剪了吊牌;像极了有的人,表面精致,其实生活一团糟,多久没有照过镜子,自己给自己一个微笑。
好多年以后,世界会变成什么样,不敢想,只是觉得,不确定增加了很多。以前我以为的确定,悄悄地变了。
我也悄悄地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