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的感受是那么明显的。
旁边的人问A为什么化学老师没有找你说啊,A说自己不喜欢说话。
A当时其实是抬头了的,也看到过老师的眼镜,但是老师的眼睛选择忽略性跳过。
A当时是低下了头的,在心里也是深深记住了这一刻。
几句话,这个分量有点沉重,就这么轻而易举划开了老师与学生的界限。

眼神与记忆
没有倾诉的对象,没有老师的辅导,没有同学的帮助。
A无法开口,A也不知道如何开口。
A吃早餐的时候,会偷偷跑到宿舍后面的池塘边吃着,看着池塘的水,有那么一刻想纵身一跃。
A是自闭么?
A或许是抑郁?
A找不到属于自己的角落,班级上的人的眼光从A身上掠过,不留痕迹。

池塘与记忆
A在班级里面选择座位的时候,是不敢主动选择靠前排的座位的。
A每次的座位是在教室的左边的后面,中间的后面,右边的后面。
A有一次被某个老师强制性坐在第一排,上课的时候心惊胆战,午休的时候心惊胆战,自习的时候心惊胆战。
这是A座位的生涯,却是一种如履薄冰。
如果一个座位就可以让学生敏感到如此,那学生的学习估计也会被催化敏感。

座位与记忆
A在高中的时光里面留下印象深刻的名字或许就是朱独雄,廖梦航了。
朱独雄是A在103宿舍以及在50X宿舍的室友。
朱独雄擅长的是书法,在字里行间书写情绪。
A与朱独雄说的话可能没有那么多,但是朱独雄对A比较和气,也愿意和A分享一些生活中的事情。
朱独雄同学,如果你看到了这里,也许你知道曾经的A。
随着时间的流逝,朱独雄去了那个地方的大学,A去了这个地方的大学。
各自学业奔忙,距离就是在那里了。
还以为在某个时候,会再次相遇。
但是时间这个跨度真的很厉害,横搁在那里。有边界线就是有边界线。
但是曾经的温暖足以是生命中的美好时光,也给人生添加色彩。

书法与记忆
廖梦航是A在换座中会经常碰到的同学。
廖梦航的学习底子和A差不多。
但是廖梦航的家庭是有背景的。
所以A是有自知之明的。
但是A与廖梦航也会有些许的互动,这些互动足以够A在这个不属于自己的教室空间里面找到勉强的依靠。
这是所谓的同病相怜,还是所谓的间接相互扶持,都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