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最伟大的时刻不在于永不坠落,而是在于坠落之后总能再度升起。”而褚时健经受住了命运的考验!无论命运给他多大的打击他总能爬起来,继续前进。试想一下,要是褚时健没有一颗足够强大的内心,他能经受住生活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吗?如果要自戕的话,褚时健比那些已经自戕的人有更加充分的理由。向死而生才是真正的勇者,比起死亡,活着面对更考验一个人灵魂的坚强程度!
人到中年,最重要的一项能力就是“抗”,能抗住多大的压力,也就能证明你有多大的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该如何锻炼自己“抗事”的能力,如何练就一颗强大的内心,如何练就一副耐糙的灵魂呢?《礼记•大学》里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一切事物都有内在的发展规律,对于如何练就一副耐糙的灵魂同样如此!前面已经说过,练就一副耐糙的灵魂的关键是要练就一颗强大的内心,只有内心足够强大才能消化一切“烂事”,因此,练就一副耐糙的灵魂首先需要从“心”开始!
- 阅读。阅读是我认为的最佳的“修心”方法。“艺术源于生活”,例如《活着》里的福贵、《平凡世界》里的少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保尔一样,文学作品里的人物故事同样有着教育意义和启发意义,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的方式,跟着作者的笔触去了解感受人物的命运起伏,让心灵经历一次“打击折磨”,以此强化自己的内心。当你阅尽了人间疾苦,看惯了悲欢离合,你还会因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斤斤计较吗,还会因一时的挫败而选择轻生吗!
- 接近大自然。之所以提出这个方法主要是因为自然的山山水水有特别强的治愈能力。南朝文学家吴均在他的山水小品文《与朱元思书》中写道“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自然无争的山水总能让人放松焦躁急切的欲望,回归到一种宁静的平和当中,能够有效清除内心里积压的不良情绪,有助于心灵的健康生长。
- 唯心主义心态。不同于唯物主义强调的物质客观性,唯心主义更注重内心的探索和建设。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在其《传习录》里有这样的一番论述“喜怒哀乐非人情乎,视听言动以致富贵贫贱、患难生死,皆事变也,事变也只在人情里。”先生的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大抵意思是:我们经历的所有的事情都只是感觉、体验和人情变化而已,我们看起来是和这些名利得失打交道,其实我们这一辈子处理的只是我们自己的感觉、念头、情感和情绪!对阳明先生的这一段经典论述我不从唯物主义角度去辩证他的对错,但这段论述为我们“修心”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思维。很多时候,我们走不出负面情绪的阴霾,甚至被负面情绪绑架做出抱憾终身的错误选择,就是因为我们陷入了阳明先生所讲的认知陷阱。
以上所言,是我对最近频发的中年人自寻短见的现象进行的一点思考。最后总结一下我的观点:那些选择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去处置或者逃避问题的方式是极不恰当的!而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就是有一小部分人缺乏足够强大的内心,无法处置消化遭遇的困境或压力,因此对于当下的中年人更需要一颗强大内心和一副耐糙的灵魂,而练就一副耐糙灵魂的关键是练就一颗强大的内心,“修心”之法有三:一是阅读,二是接近大自然,三是唯心主义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