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故事38:《桑》敏才解缙妙对趣味多
如果非要给明朝在文学上加一个贡献的话,恐怕只有对联算得上了吧。可能这个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他草根出身,却喜欢写对联,一年春节,看到一家人门上贴着一对联,上联:二三四五 ,下联:六七八九。他立马叫人给那家人送年货过去。众人问为什么,他笑着说,上联缺一,下联少十,说明这家人缺衣少食(此事存疑)。然后他看到一屠户家门上没有贴春联,他就提笔为他写了一对,上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下联:一刀斩断是非根。写得相当霸气,又十分符合这家主人的职业。

在明代对联就特别风行,很多名臣都是对对的高手。其中有一代名臣解缙就是这样的人,我了解他也是从对联开始的。他从小聪明伶俐,玩对联反应超快,很多趣联都是他流传下来的。比如有一回他去河里洗澡,把衣服放在树上,正好县官经过,就对他说,我出一对,你对出来了我就把衣服还你,对不出来我可就带走了,县官的上联是:千年古树为衣架,解缙指着河说出下联:万里长江作浴盆。县官无奈只得把衣服还给他。
还有很多有名的对联也是他对出来的,像他小时候头上生疮,他妈妈就把他头发梳成两个角,正好被和尚看到了,就打趣他说:“牛头且喜生龙角”,他气得不行出口就说:“狗口何曾出象牙”。这就是我们现在骂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的典故。
他得了便宜还不出气,回家就叫妈妈把他的头发梳成三个角,心想梳成三个,看你怎么笑话我,哪知道第二天又被和尚看到了,又打趣他:“三角如鼓架”。这小家伙又郁闷了,看到和尚光秃秃的脑袋说:“一秃似雷锤”。雷锤就是敲鼓用的那个东西。
还有一个对联也是他写的,但是故事的版本却很多,无从考证。其中一个版本说,江南历代都是才子辈出的地方,江南的科考选主考官一直都是一个难题,原因就是有才的人大多都自傲,没一点真本事,去了也镇不住场子,会经常被考生们羞辱得难受。有一年皇帝就把解缙派去做主考,按照当时的习俗,考生们都要宴请主考官吃饭。在吃饭的时候,就有考生开始发难了,先出一对:四维罗,夕夕多,罗汉请观音,客少主人多。在繁体字里,罗就是四和维上下结构组成的,这一对顶多算是打趣的拆字联,还不算太为难。解缙一会儿就对上了:弓长张,只只双,张生戏红娘,男单女成双。严格点说,下联对的不太工整,但好歹也算是把拆字联给对上了。

另一考生看同伴没有难住这个主考官,就指着墙的芦苇画出了上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意思是指解缙没水平,这一上联就蛮过份的,吃个饭还骂人家主考。一般人肯定被难住了,这角缙不慌不忙,夹起一根竹笋说:“江南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一个对联把江南的考生全都骂了个遍,真是骂人都不带脏字儿。从那以后,江南的考生就本分多了,再也不敢为难他了。
但流传的这一对联版本很多,有版本说这是他去一李尚书家吃饭时写的,总之众说纷纭。也不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但这一对联是他对的,错不了。
这个解缙才气很大,可是居然找不到他填的词。这让我很纳闷,这么大的一个才子不可能不会填词。我读过他的诗,立意很深。只是找不到他填的词觉得蛮遗憾的。
今天就来读一首的绝句《桑》。
桑
一年两度伐枝柯,万木丛中苦最多。
为国为民皆丝汝,却教桃李听笙歌。
“一年两度伐枝柯”:桑为摘叶养蚕,每年都要修剪两次枝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