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诗诗,来源:白诗诗(baishishi100)

-
当你谈自律的时候,很多人会跟你说,自律个啥,一个人先得找到自己要做什么,才会有原动力。
你看到的那些自律,都是别人找到热爱的事情,所表现出来的外在。
真的是这样吗?
他们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
但很多时候,不正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热爱的事物,才更需要自律吗?
如果你没有什么热爱的,还不自律,请问,你还能奈何?
那在讲自律的时候,为什么有人那么喜欢说热爱?
这自然是有其原因,你若热爱一件事物,做事过程中,很多环节可以从心而动,这会大大减少你所需要的自律。
很多人自然的觉得,只要当你热爱一件事情,然后去做的时候,会得到最大的心理满足。
我们把这种作为最高级的状态,但对于很多人来说,不是可遇不可求吗,那,次之的状态考虑个?
次之的状态:
使用强大的他律,我们也可以减少自律的使用。比如你进入一个优秀的学校,进入一个优秀的公司,进入一个优秀的团队,跟从一位优秀的师傅。
感觉上也会次一些,因为很多时候你处在被催逼的状态,除此之外,这种环境下,你的向上之心会变得强大,比如你身边的朋友都很有钱,每次出去玩花销都很大,你要是想在朋友圈里维持体面,你就只能让自己多挣钱,这就是动力啊!
你会嫉妒吗?承认的话你就是个好孩子。你身边的同性拥有更多的资源,进化论可以支撑起你嫉妒之心的合理性。
有嫉妒之心怎么办,不要使坏,你可以化为动力----你若化为动力,那这也是你的动力之源。
所以,除开热爱,环境、同侪效应以及嫉妒,这些人类复杂的东西,都是动力之源。

还有另一种状态:
你让自己自律,让自律变成一种习惯----习惯一旦养成,你也可以减少自律的使用。
养成习惯之初确实需要很大的自律,需要不断的克服自己,让自己的作息规律化。
文青又说了,这种规律就是重复,重复的枯燥让人变得无趣。我认同一半的说法,就是规律化作息会带来重复-----但,特么这就是规律本身的特点啊。
然则我反对的是重复会让人变得“无趣”,村上村树每天四点起来泡咖啡就开始写作,每天写十页四百字的纸,几十年如一日,这重复让他枯燥了吗,他为什么没有变得无趣?因为尽管他在时间上重复,但他每天写的内容又不是一样的呀!
我见你每天中午同一时间吃饭,你就会厌倦午饭吗?但你每天都吃萝卜炒大蒜,连续吃一个月,你可能才会厌倦吧。
做事流程化、作息规律化,它的核心要义是提高生产量,工作量。

搜索自律相关的论文,被引用最多的一个实验研究,讲的是关于智商和自律对小初高男女成绩的影响,反复试验,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在智商测试中,就平均而言,男生的智商分数要比女生高,但是小初高的女生成就,也是就平均而言,总体比男生更好,为什么,因为女生比男生自律。
这个结论符合我们的认知,我的小学和初中,学校的第一名,有时候甚至是前几名,都被女生占据了,那时候我心灰意冷,觉得要是这样下去可怎么办,以后国家主席只能让女生去当了。(当然,那时我的想法体现出来的是偏见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