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生问福尔摩斯,咱俩形影不离,为啥每次都是你先弄明白案件的真相?
福尔摩斯说,因为我总在观察。
华生说,我也观察啊。
福尔摩斯说,那好,门口那楼梯你也天天走吧?一共多少级?
华生说不知道。
福尔摩斯说,是17级——你只是看见,我这才叫观察。
——引子
现实生活中,我们都认为我们知道的很多,遇到某一个熟悉的事物,都能够说上两句,但事实上,我们只知其表,不知其里。
所以,实际上,人们比他们自己认为所知的,要无知得多。
《认知的错觉》这本书讲过一个实验,1988年,认知学家Frank Keil终于找到了一种简单并且有效的科学方法,用以阐明人们在认知上,实际所知与他们所自认为所知之间的差距。
这个实验我们也可以参与,如果你是他的受试者之一,那么你会被问到以下问题,请按照顺序进行回答:
1、请自评对于拉链工作原理的知识了解多少,如果了解程度是1~7,你会给自己打几分?
2、拉链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请描述使用拉链的所有步骤,越详细越好。
3、现在,请重新自评你对拉链工作的原理了解多少,了解程度依然是1~7,你会给自己打几分?
你完成这个实验了吗,结果怎样?是不是在经第二问之后,第三题的评分相应降低了?
为什么会降低,那是因为当受试者尝试解释拉链工作原理之后,大多数人都意识到,他们对这个拉了一辈子的东西,在其相关知识掌握上还属门外汉,于是,受试者不得不承认,他们对拉链的真正了解并不如想象中的多。
实际上,把拉链换成马桶、自行车、铅笔等等其他对象的测试,甚至把测试对象转移到我们课本中所学的知识,都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
人们高估了自己对事物的了解,他们能说明白、讲清楚的知识确实比自以为的要有限。
豆豆的几部小说,比如《遥远的救世主》中的丁元英,《暗算》中的宋一坤,他们都算是顶聪明的人物,甚至某种程度上已及智慧。
你会发现这类人物的一个共性特点,换一种对我们这些求智者更有指导意义的说法,就是:
他们的这种聪明,意味着有能力,从感官收到的信息洪流之中,汲取更深层次更抽象的信息。
这提醒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害怕抽象,甚至还要学会探索抽象。
写文章的时候,我经常发现,比如当我们写一个方法,以A来举例的时候,他们就能在A上进行使用,但是他们想不到更多的运用场景B、C、D…又比如,当我们看一些像“二八法则”这样的通俗理论,我们看得到的就只有那些作者罗列出来的例子…换句话说,我们只能看得到例子本身,只能以细节辨别细节,不能以本质辨别本质,即,不能举一反三。
想要在新的环境中有行动能力,需要具备对世界运行规则深层次、规律性的理解,而非拘泥于表面的细节。
细节只是为了呈现背后的抽象原理,掌握原理才能举一反三,切不可舍本逐末。
过年之前,我看到一句很棒的话,送给大家:
如果你每天都读你看得懂的书,你就只知道已知的世界观。
新年,让我们学会去尝试那些“不好懂”的东西吧!
某种程度上,比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拥有获取知识的权限。
过去,知乎有万粉群,还有十万粉群,尽管我只是围观,竟然也知道了很多所谓的“新闻”,原来是可以被策划出来的,当你看到信息源头,你才会发现一切的吃瓜行为是多么的可笑和无意义,原来只是充当了任人操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