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各位没机会处在当时的对话语境中,不能体会到女生说出这句话的无奈感。
当时她说完,我们两都笑了。
笑完,我却有点伤感。
多少的人,就是这样,因为过去的荒废,而变成一句无奈的感叹,“我积累下去要等到40了”。
改变这件事,重要的是心态。
心态是第一步的觉醒。
25岁能想一想30岁,早一点问问自己,是否有一项可以赖以生存的技能,就可以早一点投入准备。
中年危机之类的,于你于我,并不是太遥远的事情。
没有一技之长,就尽早的投入去磨练,而不是等到境况变差之时才行动,那时的被动会让你无比难受。
成熟的人,他们的内心会对自己有要求,他们会根据自己的要求和标准行动,而不是等待被环境推动。
所以,第一点就是,要成为一个内心对自己有要求的人。
2、心理层面的考虑:你需要克制一贯弊病,真的培养起延迟满足能力
我遇到过一个什么都会一点的人,学啥好像都挺快的,而且他也喜欢尝试新东西,口语表达顺溜,一些游戏玩起来也还不错,给人一种“挺聪明”的样子。
有时候我看他,总觉得他的那些聪明,没能集中投入到某一件事的深入发展之中,我感到挺惋惜的。
但是时间一长,我就发现,他那种聪明,除了能给他贴上聪明的标签,其实并没有什么生产力。
“纸老虎”,这个词说得听得会让人感觉刺耳,但这却是我能想到的最贴切的词汇。
看起来聪明,但是学什么都没能沉下心,乃至于最后什么都不能精通----这种人往往缺乏延迟满足的能力。
学一样东西,一开始的反馈确实是最多的,但是再往后,反馈不那么明显了,而且人对刺激的阈值也高了。
于是不能维持热情的人就率先退下来,他们会换下一件事,寻找新的新鲜感。
他们不习惯,甚至也不能忍受,一件事放慢带来的反馈。
所以做的事都是短视主义,想到的都是眼前,看不到长远。
我们都知道“长期主义”好,“短期主义”不好,在这个前提下,我们会不自觉认为自己属于长期主义者,就好像那个调查司机驾驶水平的实验一般,超过90%的司机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超过平均水平。
所以,这就是有趣的地方----即便你认为自己是长期主义者,你也有多到能超出你想象的短期行为表现。
所以,在正确认识自己这条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就具体个体而言,如果一个人的历史,二十几年来遵循的都是短期主义,这已然让其形成了强大的习惯依赖以及思维惯性,难道只是看几篇文章就可以改变的?
所以,改变的前提是,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而“打持久战”这种概念,本身底层逻辑就是“长期主义”的。
从改变的第一刻开始,你就已经需要挑战不适感了。
3、资源投入层面的考虑:唯一能做的,就是集中有限的金钱、时间、精力,乃至于勇气,投注到关键技能的练习中去
集中资源做事情,唯有如此,才能是对自身以往一贯惰性的最有力冲击。
不要不舍得,需要花钱学习的技能大胆投资,如果有条件,一定要找人带,哪怕是学习电脑操作,有个人手把手教你,那也是成长最快的方法。
懒的人,不要太高估自己,你以往的一惯尝试如果都是失败的话,那么再一次的尝试,你也不大可能有着大不一样的结果。
曾经的败绩,已经多少显现了你自我改变的能力有几何,尽量找人逼着你走,比如进入培训班,比如找健身教练,你不去,教练会叫你。
在时间的分配上,要考虑到“刻意练习”这个概念,对于每个人来说,每天能够承受的刻意练习时间是有限额的。
别说你可以一天搞十个小时,那是不可能的,专门进行刻意练习的小提琴手、专业运动员,他们能够承受的极限也不过三四个小时。
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一天可以刻意练习七八个小时,那八成并不算刻意练习,可能只是在重复出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