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自律一段时间之后又被打回原型:你需要这3个底层心法

前言:本文8000余字,是我对自律这件事的深度解破,当然也提供了方法论,也就是文中的“三个心法”,希望能够帮到你解决一些困惑,足矣。
有位博主在网上分享过这样一个案例,说的是他建立了一个自律打卡群,申请加群者需允诺要自律三个月。其中有这么一位读者,制定了三个月的计划,使出十八般武艺,列待办事项,并每天微博打卡,如火如荼干了一个多月,瞧她这兴致,你都会以为她能成功是吧?
没有。她放弃了,就因为中秋节和亲友聚会,有几天的时间中断了打卡,她感到愧疚……后来看着赶不上别的同学,受刺激的她竟然放弃了。
靠着我不强的复述能力,说了这一通女孩的故事,目的只是想引出我们的题目:为啥你自律一段时间之后,又被打回原型了?
-
之所以谈这个题目,是因为我发现,这种“自律之后被打回原型”的现象太普遍。
我们这个时代对「自律」是旺盛的,据我常年混迹X乎的经验,自律话题的关注人数是整个网站TOP级别的,答主写自律话题的话,其一,有一定表达能力,其二,有典型励志经历,其三,学会自我包装,尤其是要堆一些各种显示自律特征的照片,那么,这种回答是很容易吸赞吸粉的。
没有太多读者会去关注答案所写事实的真伪,他们不想,他们也不必——他们想要的就是一个故事,一个自律的、励志向上的故事,这已经能够给他们带来动力,多一个“牛人通过自律变得成功”的故事,就可以多一次帮助他们去印证他们想要坚信的那个逻辑:自律者可以成功。
如果你也处在“自律进行时”,你自然也希望看到越来越多关于自律者成功的故事,毕竟,大家都觉得自律这件事挺苦,如果只是一个人在进行的话,就未免太孤独,所以你需要认同,你对自律故事投的票,其实也是为自己而投,你在为自己所认为的那条正确的路而投,因为…终究,你还是害怕自己的自律没有结果。
人人都在追求权力、声望、地位,这没什么不好意思不承认的,大家都期望有人认可、称赞,而成功者几乎就是权力地位资源的象征,这就是我们如此关心成功人士的原因,在本文语境里,我们关注的是通过“自律变得成功者”,我们试图模仿他们的行为,因为我们渴望成功。
说来,在现实社会里,通往成功的道路有多种,富二代、官二代,这些都更容易成功,这些人不一定非要自律。
大家还听说过“考二代”这个说法吗,意思就是第一批通过考试而获得时代红利的人,他们的孩子就是“考二代”……我们普通人,大多能走的路就是做考一代、考二代、考三代……但凡带考字的,能考得过来的,都得依赖一个方法论,就是自律。
说来,自律更是一个普通人的主题。
因为,我们只能靠它。
所以,敲一敲你的资本,你不自律,能行吗?
但很多人把自律这件事搞砸了,高中的时候搞砸了体现在高考,大学的时候搞砸了体现在毕业找工作,工作之后搞砸了体现在职场发展上,好多人把自律这件事搞砸了,所以还是好普通的样子。

那要怎么搞好自律这件事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讲疏通一个逻辑,也是一个误区:很多人尽管向往自律生活,也崇拜那些自律者,但是没能真正做到自律的他们,心中总是有一丝顾虑,觉得自律就是限制自由、自律就是一种约束,生活会乏味,他们也听过“自律才能自由”的说法,但终究只是把它当口号。
那么,我就解释一下这句“自律才能自由”是怎么回事。
实际上,“自律才能自由”,这句话并不严谨,完整的表述应该是:自律才能让你自由,而且是高层次的自由。
有一个词叫做一心不能二用,大脑总是努力确保你集中注意力,关注当下最根本的问题。只要有可能,头脑会有意识地把一些任务交给无意识去自动完成。
所以,这正是自律的功用,自律减轻了认知负荷,释放了心智能力,从而让你可以将注意力分配给其他任务。
“自律会不会让我的生活变得枯燥乏味?我不想把自己禁锢在我并不喜欢的生活方式中。凡事都按部就班、中规中矩难道不会带走生命的活力和自发性吗?”,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非黑即白的设问本身就是错误的,它们让你觉得你必须在自律和获得自由之间做出选择,但实际上,两者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