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能力,往往取决于你的自我要求。
很多人说自己的文章写不长,问我怎么写得长一点,我的回答是,要对自己有要求。
我长期要求自己写长文,看到别人放图片,我会在心里暗念,“老子就是要用文字来打败你”,所以,现在一篇文章写3000字,对我来说根本不是难事,4000字也在我的舒服区之中。
写的长,并不是说刻意把一个字写成两个字,在知乎上看过一篇文章,说的就是高中生怎么把作文写得更长,那篇文章给的建议是,多写外国人名,然后把他们的名字写全,比如不要写爱因斯坦,而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于是就多了四个字,并且逼格更高了,又比如再来一个巨无霸,毕加索,毕加索的全名叫巴勃罗·迭戈·山迪亚哥·弗朗西斯科·····毕加索,大家可以去查一下,全名长达75个字。
我觉得这种方法很搞笑。
那怎么变得更长呢,靠伟哥吗?
我理解的更长是,让思想更有延展性,更具有深度性——而往往深度挖掘,才能找到那些让你都感觉惊奇的东西。
但是,我在写的时候想的可从来不是“怎样让思想更有延展性、更有深度性”,我一直保持的,或者说终极的方法论就是——不降低自我要求的标准。
只要这个原则在身、在心,你就会发现自己的行为会为它发展出一系列整体的配套服务,比如在这个要求之下,我平时会加强阅读量,会更在意维护长期的智识供应系统,也会更有意的去思考,以及不轻易放过生活中那些能够带来洞察的细节。
大量阅读和有目的性的学习,可以增加知识储备,有意的思考,则是一种对生活的加工,乃至于对知识的实践以及洞察生活中的细节,其实就是在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有生活材料、有思想材料,你在写东西的时候,就能够在擅长的话题上比别人建立更多的联系,达成“思想延展性、深度性”的目的,然后,你只是需要把一件事情讲清楚,最后你会发现,自己的文字已经有一定的长度----长度只是思想的描述。
这说的是文章,但实际上,我在说的是自我要求和能力之间的关系:不对自己的要求妥协,你的能力就会往你所要求的地方靠拢。
中国本科生率不到4%,甚至很多人读的只是专科,有一次,一位读者在后台问我,到了差的学校怎么办。
到了差的学校,依然还是有选择的。
但是要知道,你需要的不仅仅是在“差的学校”的前提下进行选择,你还有一个“差的自身环境”总在影响你——注意,我说“差的自身环境”并不是说你这个人差,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发展的可能性。
我所指的自身之”差“,是过去的那些习惯,比如抱怨,比如固定型心态,比如一些不良的习惯,等等,因为这些东西,才导致你过去表现得不是那么令自己满意,乃至于考到了一个很差的学校。
我个人的观点是,尽管我们现在的教育竞争很激烈,但是如果你表现得很差劲,确实是有着比别人更多的反思的责任。
比如一套总分700分的试卷,几个科目考下来,最后总分考到200~300分——成绩好的同学,你们很难想象这种分数吧?
但确实是这样的,有很多人,他们考到的分数就是低到如此令你讶异的程度。
所以我记得初中的一名化学老师总会在大家考完试之后,点几个人站起来批评,说让你们的爹妈来考都不会比你们差。
然而产生悖论的地方也在于,反而是那些真正具有反思责任的人,他们往往越意识不到自己需要反思。
特别郑重的向大家介绍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有必要牢牢嵌到我们底层认知里——达克效应。
达克效应,来自一篇2001年获得搞笑诺贝尔心理学奖的报告,效应指出:
1、能力差的人通常会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平;
2、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确认识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平;
3、能力差的人无法认知且正视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极端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