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一条特别的体会要与大家分享,就是在气氛紧张的情况下,不要对自己的伴侣或者孩子进行指点和教导,因为这种气氛之下,你的行为只会被视为一种评判和否定。
就拿自己和女朋友说事吧,我们之间建立了一种相互督促成长的信任,约定彼此在表现不好的时刻做到相互提醒,所以,我们一直在践行这个原则----因为我们都坚信这么做是对的。
我相信,以上我们提到的这种伴侣相互提点,以期彼此获得成长的约定,不仅仅发生在我们身上。
然而,仅仅坚持去做一件“对”的事情,还是远远不够的,以前我们都并未察觉,纠正对方能否取得期望的结果,取决的并不在于是否尽到提醒的义务,更决定于你采取提醒行为的时期。
经常无法获得效果的那种习惯是,当我看到做她一件不合适的事情,会忍不住在第一时间就脱口而出,很多次都会导致她有消极的反应。
比如,前一段时间,因为我们家的洗衣机坏掉了,我们邻居给了我们可以使用他们家洗衣机的开门密码,有一天,邻居不在家,女朋友开门就进去了。
于是我就跟她说,你应该跟邻居说一下。
她说,邻居都给我们密码了,为什么还要和他们说。
我说,他们信任我们,给我们开门的密码,但是他们不在家的时候,我们进入他们家去,对他们还是有告知义务的。
她听进去了,觉得我说的对,但很不舒服。
为什么不舒服,其实反过来,在别的地方,当我也犯了相同的错误,她说我的时候,我也会感到不舒服,即便你说的对。
因为那时一做了错事,立马就被人说的感觉很不好,好像被抓到了的感觉。
这种感觉会让我们对那随之而来的教导和指点产生抵触心理,这种情况下,我们会不知觉的将对方的行为视为评判和否定。
另外,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如果对方说的是对的,还好,仅仅是不舒服而已,然而,如果在抵触情绪下听到的还是对方错误的指点,就会激起我们情绪化的反驳,反过来认为,对方是一个爱指责自己的人,充满委屈感。
我和女朋友在生活中,确实有过反反复复以上的体会。
后来我们彼此重新建立了约定,就是在看到对方犯错的时候,如果是大错,可以采取紧急制止,但如果只是平常行为的一些不良表现,就需要把那些教导行为延后,在关系融洽的时候,私下跟对方说出来。
尽管这看起来只是一个小小的转变,但还是需要刻意练习的,尤其是教导方——他需要克制住那种当下就想说出去的冲动,尤其是当另一方的犯错激起教导方生气等等情绪的时候。
但是这种对教导时期的选择,是一种成熟的表现,事实也证明,这种做法的改变,更能达到让彼此成长的效果。
2、独立并不是你的最高成就,合作才是。
在知乎上,如果翻到人生道理或者给大学生建议之类的回答,总是能看到那些关于“独立”的宣传或者建议。
我一点儿也不反对,而且也十分的希望大学生们能够学会独立,独立思考、分析、表达,不为他人的思想所左右,这样能够让我们能够更好的对自身负责,不会轻易因为他人的看法而怀疑自身的价值。
独立是需要做到的。
我们人的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依赖期,第二阶段是独立期,独立是很多大学生从依赖期中走出来所必须完成的成长任务,越早实现独立,就会具有更多的自我管理经验以及能力,所谓的更早成熟,还有第三个阶段,我们很少去强调和重视的,就是合作期。
我们的网络以及畅销书似乎都只是做到了对独立的集中强调,造成了我们对第三个阶段发展的忽视,很多人完成独立之后,就没有再往下一个”合作期”去发展。
我们所接受的长达十几年的应试教育,其实是“反合作”的。
年轻人少有的能对“合作”的重要性产生认识的是,在看那些招聘要求的时候,其中一个是“有团队合作精神”。
但这远远不够。
实际上,合作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果说从依赖走向独立,可以看成是0到1,你变成了一个真正能对自我负责的个体,那么能从独立走到学会合作,就是实现1到10的跨越。